于鑫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谈论人与世界,认识结果与认识对象的本质不能统一起来,因此说其当时的思想有二元论倾向。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二元论倾向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认识论的角度开出来两种存在,一种是:认识对象独立于人之外;另一种是:对认识对象的认识结果是一种存在。《手稿》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认识对象是什么,没有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也就是说,认识对象和认识结果不能统一起来。由此说明,《手稿》中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二元论倾向。
一、认识对象独立于人之外
首先要厘清认识对象的涵义。认识对象概括说来就是认识主体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任何实际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认识主体所认识,被认识主体所掌握的这些事物便是认识对象。认识对象不仅仅局限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的精神也是认识对象。总之,认识对象的范围是很广的,只要是与认识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的都是认识对象。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理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这句话是“人化的自然界”的出处。只是后来被马克思主义者称为“人化自然”理论。我们有必要对《手稿》中的“人化的自然界”做一个探究。因为此时的自然除了人化自然外还有纯粹的自然,马克思在这里只是提到了“人化的自然”,并没有明确指出自然是人的自然,因此,这里就出现了马克思的二元论倾向。
“人化自然”的首次出现是与人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人化自然是人的感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人化自然”认为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自然界成为属人的自然。但是手稿中的“人化自然”更多的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2],在这里马克思就指出了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异化劳动产生之前,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维持自己的生活。马克思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们为了利益而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能源资源,实际上也是依赖着自然界获得个人利益。
因为旧唯物主义者不知道实践的意义,看不到认识主体能在实践活动中改造认识对象,所以,他们把认识对象与客观存在的事物混在了一起,把能动的认识活动和机械的反映相混淆了,他们不知道客观存在与人的认识对象之间的区别。因此,他们在理解认识对象的时候,只是从直观的角度来把握认识对象,没有看到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的作用。
“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3] 在这里,马克思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论了人对认识对象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实现的。感觉器官所感知到的内容就是认识对象的内容。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对认识对象进行了主观建构。在这里,马克思是通过感觉器官来阐释了认识的对象是什么,但是,这种依靠感觉器官来认识对象的方式无疑是从直观上去理解认识对象。
二、对认识对象的认识结果是一种存在
人们可以设想关于认识对象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不等于认识对象本身。对认识对象的这种预设是二元论的倾向。因为没有从客观的物质存在来理解认识对象本身,因此形成的认识结果是与认识对象不统一的存在。正如《手稿》中人的本质这一定义的得出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抽象预设。马克思是从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审视中,发现了人的内在的力量。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这一结论的得出实际上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抽象预设。并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得出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抽象预设。马克思是从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审视中得出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还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劳动也就是实践,所以说,要从实践中去把握社会。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的社会意识它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无论是何种内容的社会意识都是都社会存在的反映,都会在实践中找到对社会意识的合理解决。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对象的直观的反映并不能理解认识对象的本质,所以他们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工人的劳动与劳动所生产出的产品相异化。在这种社会关系下,工人与资本家是相对立的关系。资本家雇佣工人来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工人则在资本家的约束下付出了更多的劳动,然而,工人付出的劳动与他的获得严重不成正比。这是因为,工人生产出的产品并不为工人所占有,工人只是在为资本家尽可能多的创造利益,所以导致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越贫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为资本家卖力,工人的劳动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劳动。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认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资本主义下的这种劳动是异化了的劳动。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劳动同劳动产品的异化,还分析了劳动者同劳动的异化、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同人的异化这四种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6]。马克思认为人同人相异化是其他三种异化的直接结果。马克思之所以得出异化的理论是因为他事先预设了人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因为预设了人的本质的定义,所以当马克思看到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时,才会在人的本质的基础上阐释这一关系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2][3][4][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8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作者简介:于鑫(1997-),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