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建议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刘佳敏
[导读] 通过对几所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现状调研,分析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成果、存在问题,探讨如何不断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促进德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基础性、导向性和引领性作用更加突出,实现中职人才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
        刘佳敏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职业高级中学    650000
        摘要:通过对几所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现状调研,分析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成果、存在问题,探讨如何不断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促进德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基础性、导向性和引领性作用更加突出,实现中职人才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问题与建议
一、走访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对几所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走访调研,其中州市级四所,地县级四所。调研内容围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调研学校德育工作是否突出时代主题,是否发挥思想政治课关键课程作用,是否强化德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是否加强德育组织保障,是否加强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访谈、现场思政课听课、巡视校园等方式实施调研。
二、中职德育工作的特色成果
(一)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工作宗旨
        学校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新时代德育工作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比较关注。学校有健全的德育领导机构、德育管理规章制度。在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开展了有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德育工作。
(二)德育工作突出新时代主题
        学校德育教育能够紧跟时代主题,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通过开展多渠道、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班团活动、校园文化节等,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在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方面,中职学校呈现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生活。主要表现在:积极探索网络德育,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开展德育教育;高度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氛围;注重打造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融于校园景观设计中,使之成为鲜活的校园文化符号;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学生心理社团、学校心理咨询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生呈现出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貌修养,拥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心态。
三、中职德育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能力有待提高
        调研中发现,中职学校思政课存在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问题突出,非党员占比较大,非本专业毕业教师占比较大等问题。学校过去对思政课教学重视不够,思政课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也很少,教师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能力亟待提高。一线教师希望加强和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师训部门需要对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提出建议并给予指导,成立中职思政改革教科研中心,为科学有效推进思政课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二)“三全育人”德育评价方式有待制定
        中职学校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营造全校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全校学生人人受益的育人氛围,引导家庭,政府、社会共同育人,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的机制和模式。但是在构建“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学校难点在于主管部门对“三全育人”的指标体系不够具体,学校在制定“三全育人”具体目标的过程中缺乏依据。


(三)协同育人方式的职业精神培养不足
        培养“职业精神”是中职德育工作的显著特征,主要包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造精神和团结精神等。当前一部分中职学校注重职业技能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轻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单凭技能竞赛成绩推荐评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调研中发现,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德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方式运用不多。如何从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构建“家庭-学校-实践基地-企业(高职)-社会”的一体化德育开放系统,把“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各个环节,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改革的内容。
        
四、推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开齐、开足”思政课基础上还要“开好”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校思政课做到了“开齐与开足”,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核心素养改革,实现“开好”思政课。中职学校思政课是中职教育的“关键课程”,在引领中职各门课程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到领军作用。推动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中职思政课核心素养,可以从三方面促进。第一,思政课教学设计需要遵循课程目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现“知-信-行-领”的逐级递进的立德目标。第二,处理好思政课一般性与职教特色化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思政课核心素养中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精神”与“健全人格”两个维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不断探索思政第一课堂联动职业教育多元协同育人。第三,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在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认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方面下功夫。探索思政课标中提出的“活动式”课堂,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议题形式、协同形式、实践形式教学方法改革。
(二)做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调研座谈中,反馈出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与专业能力亟待提高的心声。然而,新时代思政课对教师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要求很高,需要一批具有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四有”好教师。如何做好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应该保障学校思政课教师编制配备,允许中职学校公开招聘优秀思政兼职教师,学校方面做好专兼职思政教师队伍管理与考核,确保有才、有德、有能力的思政课教师岗位准入制度。第二,学校党组织做好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定期培训,将优秀思政课教师培养为党员,让党员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主力军。学校党组织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走进课堂。
(三)构建职业教育初中高衔接德育工作任务指南
        中职德育与初中阶段、高职阶段德育在内容上缺少系统规划与链接,出现各个阶段自订自行的德育内容。调查中发现,不同学校德育分阶段目标,甚至同一所学校中职就业班与五年制大专班,在德育目标方面没有明显阶段特征与系统结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理念支撑,出现以简单的德育活动代替德育科学育人的现象。中职德育工作要全面梳理中职与初中、高职的德育任务目标,在课程思政、学业管理、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方面构建贯通体系。教科中心牵头德育贯通科研项目,建立德育贯通试点学校,制定初、中、高衔接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任务指南。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中职学校要树立大职教观,构建“三全育人”德育工作体系,做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规划与具体抓手,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谁来培养,怎样培养的工作思路,让思政课回归课堂、回归学生主体、回归职教实际,将“拔节孕穗期”的中职生培养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2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0)
[3]周建松.精心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