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电梯安全事件、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合法依规开展电梯管理,提高电梯管理单位的监管能力,利用新技术开展电梯预知性检修是未来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本文将结合自身从事电梯管理的一些经验,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安全管理
引言
根据2017-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通告》,全国电梯事故原因主要分四类:一是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占总数52%;二是设备缺陷和安全附件自身失效或保护装置失灵,约占13%;三是应急救援(自救)不当,约占11%;四是安全管理、维护保养不到位,约占24%。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所占公交出行比例的逐步增大,电梯的使用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上升,这也给电梯日常安全管理、维修保养及使用安全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本文将结合自身从事电梯管理的一些经验,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1 电梯维保、修理和改造层面政策解读
1.1电梯维保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中规定,在维护保养方面,电梯必须由专业单位和经过专业单位培训的人员进行维护保养。电梯的制造单位最有能力实施电梯维护保养,理应成为电梯维护保养的主体,其它具备安装、改造、修理资质的单位也可以开展电梯维护保养。在规定电梯维护保养主体时,将制造单位放在前面,既是国际惯例,也符合制造单位向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而且安全责任更加清晰,国外发达国家由制造单位维护保养的比例在70%以上,而我国只有30%,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电梯制造单位维护保养的能力还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电梯发展需要。另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质检特函〔2012〕8号)》中提出了“公共交通领域电梯由制造单位或其委托、授权的单位进行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保养(目前由其它单位开展日常维护保养的可执行至合同期满)”,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承担责任”的指导意见。因此,应当鼓励制造单位或授权委托的单位进行,逐步形成以制造单位为主体,其它有资质的单位为有益补充的维护保养市场发展格局。
1.2电梯修理及改造层面
电梯的修理工作应由制造单位或其授权委托的单位进行。电梯的改造工作要依据电梯的安装、使用时间,2014年之前的设备可允许非制造单位进行改造,但必须更换整梯产品铭牌,需要注意的是更换产品铭牌后,原制造厂家不再对该电梯的产品质量及安全性能负责;2014年后的设备必须由制造单位进行改造。
2 维护保养的实施方式层面
2.1维保方式的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释义》,“全包方式虽然维护保养费用较高,但使用单位后期投入较少,而且责任清晰,不易出现因购买零部件引发纠纷,造成不能及时更换部件,电梯带病运行的情况。所以,实行电梯长期的全包维护保养,是电梯维护保养行业的发展方向。
2.2维保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由第三方维保单位进行保养电梯时,需要注意以下规定:(1)在未取得制造单位授权的情况下,无法进行修理工作,在日常的维护保养中,应严格按照《电梯施工类别划分表》执行,确保第三方单位在维保过程中更换的备件均为维护保养的范围内;(2)根据许可规则中第二十三条“(三)开展电梯修理业务的维保单位,应当与相应特种设备的制造单位签订有关合同或协议,保证得到其必要的技术指导、合作与备品配件的供应。”的规定,第三方维保单位应与制造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保证原厂备品备件的供应,该条款应在评标过程中予以审查。
此外,虽然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电梯设计、产品、安装质量等因素除外),并负责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但电梯使用单位是电梯本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不因维保单位承担保证电梯安全性能的责任而免除其应有的责任。
3 日常管理方面层面
3.1日常作业监管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在国家及行业层面,均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安全法”释义中提到,在进行现场维护保养时,往往使用单位的人员都还在进行其他的工作,维护保养的单位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落实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设置隔离带、警示标记等,防止他人受到伤害。因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力,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维护保养的单位要负责。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单位虽不必对电梯的所有维保及修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但应当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人员、监督任务、以及监督周期,对实施监督的电梯按照监督机制落实监督职责。
3.2使用单位单位应当重点关注的几项工作
一是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将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电梯的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一般放置在电梯轿厢或扶梯入口处,易于乘客注意和识别,例如:禁止扒门、紧握扶手带、禁止倚靠、禁止在电梯进出口滞留等。二是使用单位要组织维保单位做好电梯维修及保养业务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充分辨识出电梯人身、作业、环境、工具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尤其要辨识出扶梯逆转、梯级塌陷、缺失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风险,确定有效可执行的管控措施,并进行定期经常性培训教育和考核,关键风险作业考核未通过禁止上岗;三是电梯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检验或者安全评估,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变更,方可继续使用。允许继续使用的,应当采取加强检验、检测和维护保养等措施,确保使用安全。报废必须进行去功能化处理,并在质监局办理注销手续,收回使用登记证。四是要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电梯安全事故警示教育,从思想上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五是地铁管理单位往往只重视乘客服务,容易忽略紧急情况下电梯安全疏散考虑,实际上对于安全疏散应作为建筑物逃生整体考虑,不宜划归为电梯设备范畴,应由属地管理部门结合建筑物统筹考虑,并按照疏散要求合理设定电梯运行方向。
4 电梯运维智慧化发展方面的思考
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印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纲要在行业层面对智慧城轨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探索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保创新,用智能化装备“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处理问题”是未来行业的发展的关键。电梯作为轨道交通输送乘客的重要服务设备,可以从智慧客服及智能运维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在智慧客服方面,可通过尝试在电梯顶部加装摄像头,通过视频图像与服务器预制算法实时判别是否发生乘客跌倒、逆行或拥堵事件,并根据不同的乘客行为播放相对应的安全警示语音,及时提醒乘客,同时系统工作站自动推图及发出警示音提醒站务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现场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避免客伤事件扩大化。
在智能运维方面,可尝试通过对自动扶梯关键机械部件包括电机、制动器、主驱动轮、主驱动链等增加振动、噪声等传感器,对部件状态进行监控,发出预警信息并定位故障部件,此种方式变被动招修为主动检修,因系统提前预警并定位了状态不良的部件,实现对故障隐患早期进行预知,避免酿成事故,还可导入故障模型,便于后期发生的设备故障和故障库中的设备故障进行对比、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梯作为关乎公众安全的重要设备,在地铁车站配置的数量大、设置分散,保证可靠运行及安全管理是地铁运营单位需要考虑的重要工作。因此,合法依规开展电梯日常管理,提高电梯管理单位的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利用新技术开展电梯预知性检修是未来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质检特函〔2012〕8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