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以民航运输专业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孙德华
[导读] 传统形式的传统文化课程忽略了结合专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文化素质培养
        孙德华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摘要]传统形式的传统文化课程忽略了结合专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文化素质培养,对于民航院校毕业学生而言,健全的人格与积极的心态是促进其在职业中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而传统文化的浸润则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注重个人修养,正确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笔者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分析民航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现状,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索,以期能更好地推动民航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现状调查  创新研究
        传统文化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名词共同构成的。“传统”涵盖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及行为方式等,它属于文化学的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丰富性、民族性和历史悠久等特点。《周易》中的第二十二卦讲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是最早的“人文化成”,后面逐渐简便为现在的“文化”。现在我们将“文化”解释为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民航院校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深化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意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希望对当前民航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做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看法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对高职各院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调查问卷共计回收1041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人数为601人,占比57.73%;大学二年级学生人数为401人,占比38.52%;大学三年级学生人数39人,占比3.74%。此次问卷调查共有21所高校参与,专业类型涵盖了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科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态度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选择“积极选择”的占比为49.47%,选择“尝试学习”的占比为42.36%。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抱着极大的兴趣,这为学校进一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途径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站电视,而通过学校课堂教育的占比为24.5%,其它还包括了父母长辈、同学朋友、书籍和其他等方面的获取途径。一方面,处于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的人们可以从更多途径更加方便容易的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多,在此背景下,导致当前部分高校对专业课程的教育占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3.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分析
        问卷调查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有着深远长久的作用”选择占比达到了74.35%,而认为对自身发展“毫无作用”和“作用不大”仅占比3.17%和12.01%。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身在校和进入社会都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表明,共有783位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他们希望学校能够在线上和线下开设更多的传统活动。同时,有804位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融合性,说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需求度高,他们希望科任教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以便自己能将所学知识真正的在后期进入社会中运用起来。有325位同学认为所用教材不合适,267位同学认为科任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我们科任教师有着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科任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的不同类型和特点编写相应的教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契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教学。
二、民航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研究,笔者认为民航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其认知程度也在逐渐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及网络文化又强烈的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在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又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和价值观念。在多文化的背景条件下,高校学生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观念的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怀疑,甚至否定。而互联网及网络文化的急速发展,则会将这种侵袭快速的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来。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又该做出怎样的改进和创新,这都给我们的科任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普遍将专业相关课程放在首要位置,减少甚至取消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而不断偏重于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才”的培养逐渐取代了“人”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产生了只有把专业技能学好才能更好的就业,而传统文化这这类课程可学可不学的看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
        由于专业的不同,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目标等方面往往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因材施教,在文化专题、教学重点、教学目的上应有所区别。但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大而化之,忽视了各专业的独特性,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培养与专业特色相分离,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现象。
        (四)社会贪图享受思潮的严重侵蚀
        社会思潮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密切相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作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起着极大的积极或消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之上,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观念的偏差,出现了集体意识薄弱、民族观念下降和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等现象。
三、创新和建议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诸多方面的因素不被重视或者受到了其他文化的侵袭,但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持肯定的态度,同时他们也希望可以在学校学到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从国家的层面而言,相关部门针对高校颁布了一系列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就学校和科任教师而言,我们要努力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充分认识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将学生不仅培养成技能扎实的专业人才,而且要将他们培养为文化素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一)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夯实学识艺术根基
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和其相关的课程,科任教师利用第一课堂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端正他们的言行举止,还可以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同时能够创造美的能力,达到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科任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如讲授、赏析、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等方式方法,以达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做到“无缝对接”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试就业。以民航运输专业为例,通过与该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相结合,详细分解各科目对应的知识、情感、技能三个模块,其中情感模块就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宣扬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相呼应,如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开设普遍要求的是热爱民航事业,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就需要有一个专题着重讲相应的关于民航的人或事体现其积极向上、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美德。
(三)加强工学结合,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
        作为当前高职院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之一,工学交替以学生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以工作过程为系统的课程构建模式已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达成强烈共识并且取得显著成效。所以,结合民航行业对所需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四)加强第二课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作为和学生学习生活最为密切的接触者,辅导员应肩负起学生第二课堂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应当首先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同时,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培训,努力提高辅导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意识。这样,辅导员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从而转变部分学生的被动思想,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加强对其的认识和学习。
(五)注重引导名著赏析,努力构建书香校园
        为不断丰富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构建书香浓郁的校园环境,在充分利用图书馆、教室和图书角等场所的同时,还可以将学校宿舍、食堂、水吧和教学楼大厅等地方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在校园里做到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从古至今,中国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会有着良好的促进和熏陶的作用。而且,通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更可以从中发现真善美,从而让学生参照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一言一行,发现问题,纠正不良言行,达到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作用。
        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开设如“经典诵读”、“名篇分享”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生品味。
参考文献:
        [1]齐瑾.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2]李菊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6(15)
        作者简介:孙德华(1987.01--),男,汉族 四川金堂 初级 本科单位: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邮编 610400,研究方向:教育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