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社会林业提高林业多种经营管理水平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期   作者:郭剑
[导读] 社会林业对于提升林业多种经营管理水平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郭剑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国有林保护管理局  626100
        摘要:社会林业对于提升林业多种经营管理水平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我国林业事业的更好发展,要加强对社会林业的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将其应用在林业发展中,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群众参与性与主体性、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形式多样与灵活,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林业;林业;经营管理
        社会林业发展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在八十年代之后进入到我国,并在四川、湖南等不同省份,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并且取得较好成果,这对于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如今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林业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人们会将其应用在提升林业多种经营管理水平中。基于此,对于社会林业要有正确认识,并将其优势与价值发挥出来,为我国社会更好发展提供保障。
        1、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林业发出挑战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空间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对自然空间的利用率也得到提升,这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能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没有重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滥用,自然环境被破坏,造成资源枯竭、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当下社会发展中,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都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挑战、生态与经济挑战以及环境与发展挑战等。只有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应用,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目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此类问题在我国发展中较为突出。针对这类问题,我国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保护工程,同时还发展林业多种经营方式,主要目的是减少森林乱砍滥伐情况出现,发展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多余林业劳动力进行分流。而传统林业无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基于此,需要进行改革与优化。
        2、社会林业分析
        社会林业这一概念在1968年被首次提出,同时印度政府在1973年开始落实社会林业计划,并且取得比较不错的成果。在此之后,社会林业在很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在二十世纪就是年代,社会林业被引入到我国,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推动南方集体林业、个体林业更好发展的同时,能够带领农民脱贫致富[1]。现如今社会林业在南方地区受到更多重视与关注,这对于林业多种经营而言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东北地区属于国有大林区,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人们对于社会林业没有正确认识,同时也没有意识到社会林业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林业推广受到应阻碍。但在我国东北地区,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人们对天然林的随意砍伐,林业多种经营模式主要以个人为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剩余人员分流等。而社会林业在东北地区的推行也势在必行,社会林业的主要核心是民益、民有以及民治,在最大程度上将生产者积极性调动起来。


        社会林业已经有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社会林业这一词,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乡村林业、群众林业、农村林业等。社会市场中对于社会林业的定义,也存在一定不同。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社会林业为,能够吸引更多当地人参与到林业活动中,在林业、其他林产品短小地块,利用在农场中种树方式提供相应经济作物,或者通过家庭方式、小作坊方式等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从而增加更多收入[2]。中国学者认为社会林业主要是,将群众作为参与主体,通过农业复合经营等技术方式,参与到森林经营管理等活动中,重要目的是为乡村群众创造更多效益,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农村社会的更好发展。总之,对于社会林业要有正确认识,根据不同地区林业发展情况,对社会林业进行合理应用,为我国林业事业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推行社会林业提高林业多种经营管理水平措施
        为促使社会林业能够在提高林业多种经营管理水平中,将自身优势与价值发挥出来,在具体的应用中,要从以下几点展开:
        (1)注意群众参与性与主体性。在社会林业当中,强调的是群众作为林业经营主体与受益主体,鼓励当地人能够主动参与到实地管理体制,以及森林资源开发中,从而不断提升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能力,与脱贫致富能力。只有这样群众才能从思想上与行动上,将外部依靠摆脱,确保林业项目开发目的、开发手段与开发效果之间能够保持相同。社会林业的本质体现就是群众主体性与群众参与性,人民群众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到不同林业活动中,才能使得社会林业有着更多的群众基础,这对于社会林业的成功以及广泛应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林业当中,往往会将农村、农场看作是一个自然生态社会系统,将系统整体效益作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有机结合[3]。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环境建设工作更多重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注重形式多样与灵活。农村地区与林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存在很大不同,人文社会条件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此背景下,社会林业注重的是生产形式多样化与多元化,这样才能与自然生态原理,以及农村经济原理相符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林业事业发展中,对于社会林业要有正确认识,结合实际情况,将其更好应用在各环节林业工作中。意识到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促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参与到林业活动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环境破坏的同时,创造更多效益,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提高。不断提升林业多种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起翔,朱丹.李子林场林业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甘肃林业,2021(01):23-24.
        [2]董逵才.大数据背景下林业生态管理的有效措施[J].现代园艺,2021,44(02):177-178.
        [3]贾鸿鹏.新时期森林抚育经营技术与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02):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