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1、王磊2、沈晓辉1
1.新疆伊宁市气象局、2.新疆皓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新疆伊宁市 835000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相关气象设备设施的完善,气象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气象工作的整体效率明显提高。不管是在天气预报方面,还是在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上,较之前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这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意义重大。但是,我国的气象服务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这一方面,明显力不从心。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不仅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现代化的实现。而农业气象服务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气象服务水平高低又将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的质量。在此情况下,农业气象服务因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指导性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强化气象服务农业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一、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存在问题
1.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不足
一是防洪工程效率底下,抗洪水平有限。二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真实需要。三是在气象灾害频发地区,广告牌等建设设施和临时搭建物体无法落实防风标准,给气象灾害预防带来挑战。四是防雹工作、人工降雨等机制构建不规范。五是建筑设施防雷体系建设停滞不前,无法落实有关标准,扩大了雷暴灾害损失。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不足
一是气象灾害观测和预报能力较差,预报不够精准,难以对防灾减灾作出科学引导。二是气象灾害防御计划和设想方案不科学,缺乏有效预案。三是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浅薄,缺少防灾科学常识。四是气象灾害预警反馈机制构建不完全。
3.气象信息时效性差
当前,很多人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得气象信息。我国很多区域气象信息获取渠道不够畅通,农民无法第一时间获得气象信息,减弱了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气象灾害存在突发性,气象信息无法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导致农民群众无法做好预防工作,使农民群众承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4.防御水平较低
近几年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但我国气象防御设施十分落后。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在运用传统防御方式,整体防御能力较差。
二、强化气象服务能力的措施
1.强化气象信息预警能力
农业气象服务中,提升气象灾害信息预测预警能力非常重要。进行农业生产时,农民群众通过获取的相关气象灾害信息,能提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确保农作物所受影响最小。一方面,气象部门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设施,提高气象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出去。另一方面,气象部门要在现有气象灾害信息发布途径的基础上,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优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证局部范围能力的更多农民群众能获取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气象服务人员在进行气象灾害信息播报时,要保证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同时,要降低专业术语的使用的次数,保证农民群众在听得懂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2.做好风险防范能力的建设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气象灾害,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给农民群众造成的打击不可估量。农业生产中,洪涝、干旱、冰雹、霜冻等都是常见的、且发生频率较高的气象灾害。
这些气象灾害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严重时还会出现农作物零收成的现象。因此,做好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的建设,有利于降低气象灾害对农民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一方面,气象部门要加大气象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气象灾害,并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另一方面,气象部门要加大内部的建设力度,保证气象灾害信息能及时发布出去,帮助农民群众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前的准备以及风险防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对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气象部门要帮助农民群众加大完善力度,以此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确保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
三、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措施
1.长期性政策
不同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都应该以本地区的实际气象特征、气象灾害等为依据,做好本年度的农业发展计划。同时,气象部门也要通过对几年内所发生气象灾害的分析,总结出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发展特点。并结合农业生产对象,选择能推动本地区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适合农业,就以农业为主;适合牧业,就以牧业为主;适合造林,就以造林为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才能实现对本地区农、牧、林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气象部门也要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让其认识到做好农田基础设施以及防护林建设工作,能降低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产量中等农田的改造,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增强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在农、牧、林等方面,也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保证其既能满足当地的种植条件,同时还具备相应的抗旱、抗寒等方面的性能。
2.应急性政策
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对于气象灾害,首先要做好气象灾害预测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完善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预案,再结合预案制定应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其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这种情况下,为降低气象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可通过一些应急手段的采取,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以此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不会因为气象灾害遭受较大的损失。比如说,在干旱时期,为满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水的需求,可采取人工浇灌的方式。
3.补救性政策
如果发生农业气象灾害,为使农作物生产遭受最低影响,或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因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初就采取相应的补救性措施。比如说,在发生冰雹、冻害等气象灾害后,针对部分受灾情况不严重的农作物,要立即对其进行补肥、浇水,保证不会影响其正常生长情况。气象灾害发生过后,针对遭受的经济损失也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性措施。政府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内,估摸造成的经济损失,在组织农民群众实施自救的同时,给农民群众提供一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帮助农民群众渡难关。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气象服务在其中的重要性越渐突出,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化气象服务能力,不仅是在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也是在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气象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气象服务能力、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以此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曾嘉宇.强化气象服务能力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策略探究[J].科技经济与资源环境,2018(33):121-121.
[2]倪秀国.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有效防御气象灾害[J].农业气象,2016(15):119-119.
[3]李发院,柯莉萍,赵庭飞.农村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241.
[4]彭水平.关于开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4):91-94.
作者简介:王军(196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与科研。E-mail:491360092@qq..com
通讯作者:沈晓辉(196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为农服务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