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性成就与重要启示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4月   作者:郭丹
[导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经三次飞跃,分别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两权分离改革与三权分置改革,这三次改革工作均以时代背景为基础,对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黑龙江省本原国土资源勘测规划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郭丹     150090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经三次飞跃,分别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两权分离改革与三权分置改革,这三次改革工作均以时代背景为基础,对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在实践中予以更多的创新与完善,本文将会针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性成就与重要启示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借此可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史成就,启示
        引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可为我国粮食稳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也是提升我国食品多样化,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土地制度改革可有效整合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附加价值与农民收益,为我国农业经济体系良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针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道路与相关成就进行具体分析,对我国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良好借鉴价值。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次飞跃
        1.1、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在于解除封建主义对农民生产的束缚,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改革运动被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7年至1952年,这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针对我国土地生产现状与各地区的农村土地矛盾,相继出台《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些政策的出台以及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让我国基本建立“农民所有、农民经营”的土地制度。
       “农民所有、农民经营”的土地制度以小农经济为核心,这种经济体制抵抗风险能力很差,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自1954年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之处在于农业合作化,1956年底全部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形成合作关系的集体经济,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土地资源与生产资料集体化道路。这种改革方式对我国农村经济生产力的提升有着极大成效,但是,这种集体经济也同样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落后。
        1.2、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改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逐步走向僵化,原有制度已经成为限制生产力成长的首要因素,因此,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并形成“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新型土地经营方式。“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也就是后世所熟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让农民重新获得独立自主经营土地的权利,土地使用权、占有权与收益权重新被划归到农民手中。这一次改革运动也同样有着自身的时代基础,那就是生产资料与资源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农民自主经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交易成本得到降低,农民自主经营过程所获得收益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这一制度推动下,农村生产力得到全面解放。
        1.3、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受益与农业经济体系严重滞后于社会整体发展进程,农村土地生产经营问题再次凸显。尤其是很多地区对农业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也让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受到极大影响。为解决这一社会矛盾,我国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运动,而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确定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体系得到全面激活,新型农地制度也让农民受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历史巨变
        2.1、土地制度改革有效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为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土地改革运动,让我国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根据农业部统计,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三亿吨,到了2018年,这一数值上升至6.58亿吨。粮食产量的提高也同样推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我国更是实现以全球9%的可用耕地与6%的淡水资源养活占据全球20%的人口,这一粮食生产奇迹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密不可分。农村粮食生产的提升,其直接表现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完善与小康社会建设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2、土地制度的改革促进食品多样化,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如今,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丰富,人们在各处都能买到极为丰富的食品,食品多样化也同样带动人民消费意识的转变,社会需求成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逐步科学化与合理化的重要基础。根据商业部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餐饮市场总规模已突破4万亿,餐饮收入总规模占据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以上。这一成就不单单代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更是体现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对农业经济与农业产品的促进作用。
        2.3、土地制度改革为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在解放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为我国农业人口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农村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来自农村的变革也为我国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土地革命时期,我国农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新中国得以成立的根本条件,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农民也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这让我国社会商品在发展初期就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农民群体依旧是这个强盛时代的基础动力源,只有让农民富裕起来,并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潜力,提高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健康性与抗风险能力。
        2.4、土地制度改革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农业的发展,其关键之处在于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与种植模式,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落实更为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与土地改革制度,才能让我国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农民群体的科学意识与时代意识才能得到不断强化。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事业发展已迈入全新历史阶段,而这一时期不仅考验着决策者对农业经济把控的准确性,更考验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潜力,只有不断实施更贴合农民利益的改革手段,才能让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在全新时代爆发更具生机的发展活力。
        3、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启示
        3.1、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可用耕地面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其供养人口却从5亿变成14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从原本的吃不饱、穿不暖发展成为全面小康,农民收入更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析,技术的创新与生产资料的发展在这一变革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根本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政府根据国情与生产力变化所作出的政策调整。在制度与政策的支持下,各类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与模式得到全面应用,这也让我国农业经济进入更为完善的全新时期。
        3.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活力在于生产力的创新与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得到逐步创新与完善,我国土地制度的三次改革运动正是这一先进制度的重要体现。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发展生产力所提出的全新道路,而每一次生产力的提升,更是让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自我完善与创新。
        3.3、农村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做出的的重要努力
        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类潜在危机对我国现代化强化建设步伐带来极大影响,而我国农村土地改革运动所得到的各项成果,正是我国在应对发展问题过程中所作出的重要努力,而其实践结果更是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发展潜力。在未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的逐步走向科学化与合理化,我国社会结构也将更为合理,综合国力也将发展至更高层次。
        结束语: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改革是我国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作出的必要创新与调整,而农村土地改革所带来的成效,更是极大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也将在这一改革催动下不断向更高层次延伸。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推进农村土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0(12):5.
[2]唐小平,冯小娅.“三权分置”制度背景下农地流转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0(12):60-64.
[3]姜平.土地改革背景下的城乡协同发展与土地三权分置  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基层治理》[J].农药,2020,59(12):943.
[4]张廷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性成就与重要启示[J].乡村科技,2019(22):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