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牡丹
北京建达道桥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公路路网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建设逐步进入山区,桥梁作为高速公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在山区桥梁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基于此,本文结合某大桥桥梁设计方案实例,简要介绍山区常规桥梁设计典型问题。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山区;常规桥梁设计;典型问题;
1工程概述
我国西南某地区海拔6740m;项目位于两省交界处,海拔仅76.4m,两地直线距离为900km,高低相差5500余m;随着西南各省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相对集聚的坝区建设已相趋完善;“山、边、高”地区的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山区桥梁设计有其特有的特点,往往需要根据桥位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等基础资料及施工便道通达性、施工便利性选择合理的桥型,本文意在针对地形复杂地区常规桥梁设计中的问题进行阐述,以示结构选型及桥跨布置时进行的特殊考虑。
2 山区桥梁设计原则及关键
2.1 山区桥梁设计原则
选择合理的桥梁结构方案,在桥梁设计中必须考虑下述各项要求:使用要求;经济要求;结构尺寸和构造要求;施工要求;美观要求。因此在进行桥梁设计时,要根据其使用任务、性质和所在线路的远景发展需要,除了应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要求外,还应该考虑造型美观和有利于环保的要求,尽量减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路基与桥梁的选择
山区公路设计时,填土高度较小地段会面临桥梁与路基之间的选择问题。当路段较长时,可根据路段地质情况、填土高度、经济比选等得出两者之间的合理可行方案,此处不再赘述;此外,有2种情况颇值讨论:①桥梁接高边坡开挖路基段;②短路基两端接桥路段。
2.2.1 桥梁接高边坡开挖路基段
山区桥梁桥台处横向坡面往往较陡,为减小桥台高度,桥台位置会伸入挖方路基之内一段距离,伸入段桥梁需开挖成桥(出于主梁受力和运营期桥台检修可达性考虑,主梁以下还需预留一定的桥下净空),势必进一步加大开挖边坡的高度,若该位置处本身边坡已很高,“开挖做桥”势必增加边坡的设计、施工难度和运营期风险,此时就存在桥台高度与开挖边坡高度之间合理平衡问题;总体而言,方案选择时,从经济、设计和施工难度、运营风险等角度考虑,桥头位置宜外移,缩小桥梁长度、减少开挖成桥与高边坡交织段长度。
2.2.2 短路基两端接桥路段
在山区桥梁中,短路基两端接桥梁结构的方案也较常见,路基路面标高多位于填挖平衡点标高附近,短路基对应于小高度开挖路基或半填半挖路段,此时需在“短路基两端各接1座桥梁”或“取消短路基,两桥合并为1座桥梁”2种方案之间进行合理平衡选择。针对短路基,方案选择时,一般需考虑施工压实机械调度问题,路基的长度一般不宜过短,当地质条件较好时,路基最短长度不宜小于30m;当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时,短路基长度不宜小于50m;否则,应考虑取消短路基、按通长设桥方案考虑。
2.3 纵横坡度大
路段纵横坡度大地区桥梁常体现于两方面:①自然纵、横坡度大;②桥梁跨越较陡的人工开挖路堑地段。
2.3.1 自然纵、横坡度大
纵向地面线差异大,多表征为桥梁各墩高差异过大;桥梁孔跨一旦确定,桥梁合理分联问题就尤需注意,一联内各墩高差不应悬殊太大;对此,各省根据自身情况和经验多有相关规定,例如:常规桥梁一联内连续处桥墩,极限墩高差不应超过20m,等等(超过此限值者,须进行桥墩的特殊设计);其次,桥墩位置不宜设于坡面缓陡变化(坡头)位置,宜设于地形突变点一定安全距离以内,尽量减小岸坡稳定与桥墩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见图1,桥墩位置应由位置B移至位置A处。
.png)
图1 桥墩远离坡头
横桥向坡面起伏对桥墩的影响:桥墩高度、种类不同,其影响亦有不同体现;①对于40m以内桥墩,单幅桥墩多采用桩柱式、双柱墩或多柱墩,同一桥墩的墩高差也应进行有效控制(例如:同一桥墩内墩高差应小于7m等);需特别指出的是,相同路基宽度情况下,多柱墩相对于双柱墩,其受力对墩高差表现更为敏感,设计时需特别注意。②对于超过40m或更大高墩,单幅桥梁多采用大尺寸薄壁空心墩,基础配套采用大承台与群桩相结合的形式;考虑到承台的施工会形成较大开挖,对于此种桥梁,宜从路线平面优化角度着手,通过路线横向位置优化,将桥墩置于相对平缓之处,尽量减小基础开挖和对自然地形、边坡的影响和扰动。
2.3.2 桥梁跨越较陡的人工开挖路堑地段
对于挖方路基段上跨桥梁:挖方路基两侧边坡通常较陡,当上跨桥梁墩柱确需置于下穿挖方路基边坡上时,挖方边坡的设计应考虑设置桥墩带来的影响,需与桥墩设置位置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桥墩应设于边坡分台处(边坡分台处尺寸根据桥墩尺寸适当加宽平台),桩长取值应考虑失效桩长的影响,其施工方案示意见图2;同时边坡须考虑由桥墩带来的影响,从而确保边坡稳定。
.png)
图2 桥墩位置加大边坡台宽
2.4 互通区桥跨布设
山区地形复杂,互通区所在地区缓平场地往往狭小,区域内桥墩在平面存在小范围内近距交织或相互穿插现象;桥梁设计时,需重点关注以下4点:①交通分汇流点位置合理选择;②下穿道路方案选择;③相邻桥梁孔跨布置综合设计;④运营期养护注意事项。
2.4.1 交通分汇流点位置合理选择
山区地形复杂,一旦互通区域位置确定以后,应对互通区的地形进行充分研究、多方案比选,互通位置的设计应顺应所在地区地形变化,充分合理利用立交区内各小山头或山脊,尽可能使较宽的主线、分汇流点的位置落地——采用路基方案、减小工程造价。当该路段路基方案确实无法实施时,也宜尽可能采用矮墩桥梁方案,减小桥梁规模,降低设计、施工、后期维护工作难度,节省工程造价。工程设计中,偶有分汇点高悬各层交通之上的情况,一般应对此进行充分方案比选论证,进一步优化互通区路线设计。
2.4.2 下穿道路方案选择
立交区桥梁孔跨布置示意见图3,B匝道桥下穿主线,且为低填方路段;此时主线桥下匝道B路段,可供选择方案有2种:填方路基和桥梁跨越。①若采用填方路基方案,则存在堆土作用下附近土体长期蠕变效应,若桥下对应地质条件好、土体蠕变小,则填方路基方案可行;②若地质条件差,则原则上匝道B宜按桥梁方案设计,且桥头位置应止于主线桥梁以外一定范围,减小桥头土体填挖对主线桥墩基础的影响;进一步而言,具体到B匝道桥孔跨布置,则还须考虑匝道B桥墩与主线桥墩之间的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应满足桩间距最小指标要求,以减小两者桥墩桩基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各桩基的最大承载能力。对桥跨桥方案进行设计时,应在设计文件中明确上、下桥梁的施工先后顺序,以便施工单位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合理组织施工安排。
.png)
图3立交区桥梁孔跨布置示意图
当然,对于图3中情况,当匝道B为挖方路基时,则不存在主线桥面以下匝道B的方案选择问题,但需特别注明土石方开挖与临近桥墩桩基施工先后顺序;一般要求,桥下及桥梁附近土石方填挖及防护须在桥墩桩基施工之前完成,具体影响范围可根据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酌情确定。
2.4.3 相邻桥梁孔跨布置综合设计
互通区存在多处分汇流点,如图3中所示A匝道桥与主线桥;当主线桥、各匝道桥可同时止于分汇点附近时,考虑到2座桥梁平面位置距离较近,桥台、台后路基填挖,以及防护工程均应进行协同综合考虑,避免土石方计量工作的多计、重计发生,避免两者之间防护工程衔接不合理。图3中所示情况,地形条件允许时,匝道A桥台1与主线桥台2沿纵桥向应尽可能对齐。
2.4.4运营期养护注意事项
当下穿道路在桥下净空富余不大时,设计文件中还需明确运营阶段下穿道路检修注意事项,即:下穿道路路面检修时,不得采用路面加铺方案进行整修,以免压缩下穿道路的建筑界限净空高度,影响道路的使用功能。
2.5 隧间中小桥梁设计
本文所述主要针对中小跨桥梁两端接长隧道或特长隧道的情况。当中小桥梁两端均顺接于长隧道或特长隧道时,此区域范围内地形往往也面临常规桥梁(T梁、小箱梁等)预制场地获取困难的囧境。一方面,桥梁两端(特)长隧道工作面小,施工工期长,且多为整个项目工期控制性工点;另一方面,若隧间桥梁采用常规预制梁桥,则须待桥头隧道完工之后,方可进行预制梁体的运输和架设工作,势必进一步拉长施工周期;此种情况下,中小桥梁的设计方案如何进行合理选择则尤显重要。当桥长小、桥墩矮时,一般宜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尤其是桥台对接隧道洞口的情况,梁端基本亦无预应力张拉实施空间,考虑到桥墩较矮,此时,往往采用20m左右孔跨钢筋混凝土现浇箱梁结构,或跨径更小的混凝土现浇板方案会更趋合理。当桥梁较长、桥墩高时,采用小跨径钢筋混凝土板/箱结构则非明智之选,此时,可根据桥梁在隧道间需跨越的长度,考虑采用更大跨径的组合结构。例如采用40~80m孔跨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在减少隧间高墩数量的同时,对上部结构辅以顶推施工方案,最大可能地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建设工期。当桥梁一侧为隧道,另一侧接短隧道或路基时,亦不存在以上问题,本文不再过多涉及。
2.6 山涧河流防冲刷
山区河流一般具有:落差大、水流急、水面窄、水能丰富等特点;水文特点多表现为:河流水位、流量变化大,但持时相对较短。山区河流河床往往比较陡峭和狭窄,孔跨布设时,桥墩位置应根据桥位区地形、水深等进行合理选择。云南省内山区多以中小河流为众,选择30m以内孔跨常规桥梁往往即可实现常水位的跨越;原则上,跨河桥梁桥墩应布设于常水位水域以外,且宜布设于设计水位水域以外;以此确保大桥施工期间不涉水,运营期间应尽能减少水流对大桥的影响。对于运营期不涉水基础,在确保桥下河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必要时进行河流岸坡防护设计),无桥墩冲刷问题。但对应于设计水位的涉水桥墩,大桥的防冲刷设计必不可少。桥墩防冲刷设计可依据水流的大小、流量、流速等特点进行合理防护。原则上可遵行“改造小河、顺应大河”的总体设计思路。1)对于水域窄、流量小的河流,可根据桥下水深和流速选择合理导流防护方案,使桥墩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河流有组织、渠化排水,隔断水流对桥墩的冲刷作用;通过构造物隔水的桥墩,基本仍属于非涉水桥墩范畴。当水流深度为0.4~1.0m时,不同防护材料对应最大流速可按表1.参考选取。
.png)
当水深未在0.4~1.0m时,应根据不同水深对最大设计流速进行系数调整。其中当水深小于0.4m时,系数为0.85;水深大于1m,且小于2m时,系数为1.25;水深大于等于2m时,系数按1.4考虑。2)对于水域宽、流量大的河流,则应以考虑对桥墩局部防冲刷防护为主(例如:对承台底注浆,增加基底抗冲刷能力等措施);或直接考虑河流冲刷影响,对桥墩进行墩高、有效桩长调整。
3结论
1)当桥梁接高边坡开挖路基段时,桥台位置应与对应位置边坡高度综合考虑进行设计。2)桥间短路基应视地质条件和路基长度进行合理取舍。3)山区桥梁分联设计时,应注意纵横向墩高差的限制,桥墩位置应置于一定范围内平缓地带,桩长设计时需考虑失效桩长带来的影响。4)互通区桥梁设计时,应根据所在区域地形进行合理布设,注意各桥交织区桥墩的相互关系和施工顺序,相邻桥梁桥头设计须统筹考虑。5)长隧道间中小桥梁设计应根据桥长和墩高进行合理选型。6)桥墩防冲刷设计应根据河流大小、流量、流速确定合理防冲刷方案。针对地形起伏大、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山区,本文对其常规桥梁设计中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以供业内同行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分有限公司,2018.
[2] 李晓,程艳,李春晓.浅谈山区公路常规桥梁的设计[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07):120-123.
[3] 高玉强,刘其卓.基于岩溶区桥梁桩基的设计探讨[J].福建交通科技,2019(04):139-141.
[4] 王晓东,刘顺锋.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3):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