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卢艺菲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目标的颁布,传统教学方式与目前的教学要求不一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由于教师对数学学科认识不全面,在教学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如何创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点研究探讨的问题。因此,本论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以基础知识为主,但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学科仍然是抽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解决的教学课题之一是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够容易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教学方法,优化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学习乐趣,并喜欢上数学。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兴趣进而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是很困难的,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也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遇到复杂的数学知识时要创设教育情景,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下吸引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并加上有趣的情景对话:“今天很晴朗,蜜蜂们都出来了,图中有几只蜜蜂?学生回答:1、2、3、4、5,共计5只。”老师回答学生:“看,这里还有一组小学生,他们在干什么呢?”“在植树。”教师再问:“同学们,知道有多少孩子在植树吗?”学生人数是1、2、3、4、5、6,共计6人。教师说:“你能用6来表示照片中有什么吗?”以下同样,教师教学生数字7,8,9,10,通过创设图的状况,使学生融入课堂状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内容,老师要更换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一)》的课程中,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蜘蛛和蚂蚁的一半身体,让学生推测这是哪种动物,推测出了动物的另一半身体。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后都说出了完全相同的特征。从学生观察的特点出发,教师可以引出对称的概念,进一步开展轴对称图形的学习。然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白纸,向学生左右或上下对折,可以说出自己轴对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教师建议学生用剪刀剪下形状,试着自己做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的数学学科重视基础教育,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学习依然很困难。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只能接受适合自己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状况,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教授《认识图形(二)》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知道周围的哪个物体是学过的图形。由于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动,所以可以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有学生说教室的黑板是长方形,还有的学生发现我们使用的数学教科书也是长方形,魔方玩具是正方形,教室窗边贴的窗花是圆形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
三、组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研究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方法之一。采用小组合作,可以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和才能,锻炼和提高劣等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小组内部合作,公平竞争,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使全班形成健康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育《百分数》时,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环,教师以一组内有两名优等生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组内讨论以下问题,给出计算公式:小明家原有24只鸭子,现在又买了16只。共有八个轿厢,每个轿厢装多少只?同学们知道课间在做操,一排六个,六排站着。9人站成一排,可以站成几排?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消化吸收学习到的混合演算的计算顺序,还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帮助,提高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演算能力,促进全班学生进步。
四、丰富教材内容,加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应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都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讲义作为教学重点,很少涉及知识的应用,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只是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没有关系的错觉,而这种错觉可能随着数学问题难度的扩大而加深,最终会影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扩展教材内容,在阐述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利用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克与千克》时,本科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除了说明基础知识外,教师还应该扩展教材内容到日常生活中。首先教师拿黑板擦和书,让学生比较一下它的重量,可以引出重量的课题。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在对基础理论知识“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进行说明后,教师可以提取预先准备好的糖果、大豆等产品,让学生分别扮演业者和顾客的角色,顾客购买不同重量的产品,让学生掌握称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三、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知识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由于小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己储蓄的知识很少,还没有完全自主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在数学课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断指导,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一定的推测和验证,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的课程中,学生以前学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所以他学会了使用二位数的加法、二位数的减法来计算数百数十加法、数百数十减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知识,结合其中的计算过程探讨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百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让学生自身通过模拟和思考,推测两个计算规律是否相同,进行实例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推测和验证未知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中对教育和学生负责的态度,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创设教育状况,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活场景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在教育中把学生的眼睛转移到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广泛参与学习。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活动,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纪华文.小学数学教育战略分析[J].南北桥,2018(04):12.
[2]陈丽.浅谈小学数学教育策略[J].速读·上旬,2016(08):110-111.
[3]王亚宁.小学数学高效课程的构建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
[4]苏爱珍.小学数学高效课程建设研究[J].新教师,2016(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