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滨
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
摘要:课堂讨论是一种教学方式,该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活动当中,而且,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进而,从以往的“你说我听”的模式走出来,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走进课堂,并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讨论方式的作用,通过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来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讨论;活跃气氛;深化记忆;锻炼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落实,有效的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打破传统,给课堂注入生机。而且,成功的课堂讨论,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有效的课堂讨论,对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对课堂驾驭能力的锻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课堂讨论用于教学任务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答案的对错不是课堂关键,学生的参与度和自我认知度应该得到重视。所以,大力提倡课堂带动学生积极性。
一、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提问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加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注重这一点,努力营造出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带动课堂学习气氛。真正热闹的课堂,是激情四溢、思维碰撞、灵感闪现的课堂;而真正平静的课堂,是内容丰富、意味深广的课堂。一节课若能二者兼得,那这节课就成就了美妙。
例如,在教师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就要布置好学习任务,如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句子,思考课文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是如何数十年如一日的,将一片荒漠变成了富饶的田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留十分钟先思考,然后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再用提问式的方式让学生们轮流回答,如有的学生说他是一个心存善念的人;有的学生说他是一个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人;还有的学生说他是一个甘为他人奉献的人。根据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就可以再去带学生们分析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即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中心。同时,在提问讲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相关课文的故事有所了解,还便于文章的高效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兴趣发展起来对学习之路十分有利。
二、深化文章内容记忆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知识当中一些比较难的课文内容难以消化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效率以及反馈情况,最大程度的使学生能够跟得上教师教学节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恰当地利用主客观因素,以促进学生的课文内容理解,加深知识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课堂主体去进行,自学能力也非常容易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养成,还会增强文章内容记忆。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一课时的时候,我会借助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先播放关于课文内容的视频,在播放的同时进行讲解,不仅方便学生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兴趣。
讲完知识点后,教师随机抽学生合作进行回答问题,如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件事情?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什么样的特点?在作者的眼中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通过两个人合作讨论,两个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思路,教师再根据不同的思路进行辨析,这时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教师所讲知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在课后,教师再布置相关主题去分组探究活动,如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的开篇写到作者听到叶圣陶去世,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里双层的悲哀是指什么?从而就能再次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文章重点。例如,在教授《背景》这篇文章时,在学生进行完文章的阅读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问题,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使得学生能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关于文章中写了几次背景?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写“送别”时的背影时,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文章的题目是“背景”,为什么还要写二、三段?等问题 ,让学生能够据此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样,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多多倾听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并能够在沟通和交流中探究出最终的问题的结果。在学生进行完探究后,教师则可以引导每个小组展现出他们所探究的内容,并会对每个小组所说的内容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这部分的文章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从而使得学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结果。
三、锻炼自我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生存技能。在孩子中,表达能力好的人往往担任领袖,有更多的表现和锻炼机会,在同学之间更受关注和欢迎。只有敢于面对自我,才会敢于面对全世界。每个人的情绪性与知性能力的成长都是呈螺旋状反复并上升的状态。提高表达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其实是提高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授课的时候,把课堂主体放在学生身上,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去提高自我尝试能力。
例如,在教师教学《美丽的颜色》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在课前提问一个问题,文章的名字为什么叫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吗?给学生留限定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然后,在学生了解过本课时的重点后,教师就可以再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去认识记忆课文中的炽热、镭、吹嘘、轮廓等重难点汉字。之后,教师可以再通过提问的方式看看学生们的薄弱点,为什么居里夫人是既艰苦又快乐的,再让他们进行反复讨论和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说出课文重点内容,如谈谈人物传记的主要特点、他们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居里夫妇刻苦钻研、以苦为乐的精神和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等等。例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研究本篇文章,使得学生说一说自认为的孔乙己这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这样,学生便需要进行认真的文章阅读,并在文章阅读中体会自身的感悟和自主性理解文章所展现的内容。在学生探究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诉说。这样,学生便会进行语言表达逻辑的探究,并将所认为的想法诉说出来。在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纠正自身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的修整。这样,不仅会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掌握知识更快更牢固,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授课的重难点。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做好思想上的转变工作,要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轻松地的氛围中积极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而且,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养成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现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讨论这一方式的作用,要通过有效的组织讨论活动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以及自主学习习惯,进而,为学生学习力的提高以及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文学.基于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有效讨论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2]关君.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