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洪
青岛李沧区实验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活动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中的大力开展,越来越多的师生和家长都开始注重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实际授课中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更新完善教学理念,将以往的授人以鱼式教学方法向授人以渔方向转变,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长期性的发展与提高,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始快速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也进入快速增长展阶段,因此,如何保障该阶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是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和重视到的问题,本文即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授课方式的创新完善入手,围绕分层教学方法展开分析讨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授课;分层教学;问题与对策
数学学科不论在哪一个教学阶段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其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体系性等学科特点也进一步加大了数学的学习难度,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面对较为复杂,逻辑性又强的初中数学知识时,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可以满足基本要求的,这可以有效的降低教师授课难度,给予教师更大的空间选择教学方法,探索更高层次更加深入的授课,分层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就展现了巨大的教学优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开拓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锻炼逻辑思维,从而保障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稳定发展。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过于分散,学生学习不成体系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保障教学进度的跟进以及计划的按时完成,往往一味的追赶,压缩学生课堂时间,仅仅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将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既不能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又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理解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消化,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大下降,长久看来,实在不是教学良策。此外,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缺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利于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过度依赖,数学思维能力极差,不能举一反三,阻碍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
数学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知识理解难度更大,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更加不容易,学生不是在一开始就没有实质性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就是在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遇到麻烦。总之,在数学学习中更容易体会到挫败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与引导,很容易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学习自信下降,学习兴趣和热情得不到维持,长此以往,严重打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分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整体认知水平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下,设置在每一课时的内容中,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它在课堂授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程度,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双方,学生可以及时给教师进行学习状况的反馈,教师也可以快速掌握学生的知识盲区,进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程度,从而更好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整式和分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这两个知识点的共同之处入手,类比整数与分数的学习,再进行进一步的分层教学。具体来说,整式的学习是七年级数学中的内容,而分式的学习则是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整式以及分数的有关运算法则,让学生熟记运算公式和定理,这为第一步。第二步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类比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同分母分式运算,从单个字母的分母到复杂的单项式做分母,再到多项式做分母的运算,形成熟练的思维惯性和解题技巧,第三步再融会贯通,进行异分母分式的运算,结合二者的共同点,实现灵活转化,提高学习效率,保障学习效果。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
初中生经过小学的系统化学习,不同的任课教师对于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和把控能力不同,因此,学生各自的数学能力已经显示出不小的差异,各自的数学基础也不同,有的牢固有的薄弱,有的有完善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的只能照葫芦画瓢,不能触类旁通,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群体入手,根据学习能力和天赋的不同进行分层,数学学习能力极强的同学主要进一步发展其数学思维的能力;基础扎实,灵活性稍差的学生主要改进其数学学习的方法;基础薄弱,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重点抓基础,努力让其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成就感,促进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在以上目标为前提的基础上,在后续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达标检测及课后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最大可能的使每位学生都在数学课堂中获得应有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层教学
在数学学习中,复习和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创建与分层教学的结合来进行复习和预习。学生思维导图的呈现,首先要有教师的指导,最开始不一定多美观,关键是能够体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重要的数学方法。在不断训炼的基础上,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全等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对全等三角形,并且观察他们的异同,让学生通过对比总结,直观地发现全等三角形的直观化的特点,然后进行分条总结,构建基础的思维导图,然后,师生可以按照发现的性质,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此进行验证,进一步证实学生的观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几何直观等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最后,在复习阶段,可以再次引入思维导图,针对学生前述发现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条件对教材中的证明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内化,同时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实现数学方法与数学知识的真正掌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加以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和体系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将生本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俊.浅谈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5).159-161.
[2]童建华.关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3,(4).159-161.
[3]王俊明.关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外交流.2017,(15).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