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里的成长》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张灵芝
[导读] 课文解读是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难以攻克的学习内容
        张灵芝
        山西省襄垣县城内第二小学校
一、案例背景
        课文解读是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难以攻克的学习内容。高学段小学生普遍在课文解读环节对教师的引导存有依赖感,无法独立解析课文内涵是多数学生存在的“通病”,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描写夏季万物生长的自然现象,我引导学生解析本篇课文的表层含义,并帮助其探索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二、案例描述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其一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含义,其二为剖析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基于此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教学流程。课程开始之初我运用趣味性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课程参与兴趣。起先我围绕“夏天”这一主题提出相应课堂讨论问题,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当夏天来临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学生讨论过后进入发言环节,一名学生说“夏天一到天气就会慢慢变得炎热起来。”另一名学生说“夏天的夜晚会有知了的叫声。”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在此之后我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初步感知环节,将教学内容分为生字词认知与整体认读课文两部分。首先在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以拆解生字笔顺的方式帮助学生认知每个生字的正确笔顺;其次我根据词语的释义找到对应的图片,带领学生通过认识图片来认知词汇的含义。比如针对“瀑布”一词,我找到“黄果树瀑布”的图片,以结合常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瀑布的含义,使学生对这一词语产生深刻认知。在学生已全面认知基础性词汇知识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起先我要求学生标注自然段并大声朗读课文内容。在此期间学生还需对应文章内容划分层次,以此明确文章的整体结构。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并积极发言,其中一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我们组经过讨论后认为,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为第二到三自然段,第三部分为第四自然段。”其他学生纷纷认可该学生的回答。最后教师问“大家能否以一句话来分别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一名学生说“第一部分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为,夏天万物迅速成长。”另一名学生说“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说明,夏天除了生物在生长,山水、道路同样也在长。

”最后我与学生一同总结最后一段内容,通过我的引导学生逐渐懂得,最后一部分作者主要说明人也应该赶时间、用力成长。在此之后,我带领学生进入深入感知文章的环节,起先我引导学生探索本篇课文的中心句,通过浅析课文学生已知每一段落中的大致含义。随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中心词“夏天”与“生长”,并顺着这一线索找到全文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环节完成后,我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每一段落中的内容,以提出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比如针对第二自然段我提出“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其中所叙述的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特点?”朗读过后同学们进行思考,随后学生发言“我从‘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句话可得知,夏天生物都具备生长速度很快的特征。”随之我继续问“那么在第二自然段中哪句话能够体现这一特征?大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学生顺着我的思路针对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其中一组的学生代表发言“从‘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这句话中可得知瓜藤在夏天的生长速度很快。”在此之后我与学生一同分析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首先从修辞手法这一层次出发,在此我提问“同学们通过解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能够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名学生迅速回答“‘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句话中作者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夏天生物生长的速度很快。”又一名学生回答“在‘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中,作者所叙述的现象与实际不符,因此我判断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此在学生充分感知后,我对应这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完成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授课。
三、案例总结
        课程结束后我进行反思: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我以引导为主讲解为辅带领学生解读《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首先引导学生掌握所学词汇知识,以此来助力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其次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本篇课文的写作思路;最后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认知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深层次分析文章内涵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我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了些许不足,首先我在阶段性讲解的过程中,缺乏授课内容之间的合理过渡,以此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其次我在结束一部分授课内容后,并没有及时总结这部分知识,从而无法使学生形成版块化的知识架构。针对此我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为落脚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