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葛岭中学,350715
摘要: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得到发展的核心,爱国情怀已经成为当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初中时期,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能力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是培育爱国情怀的重要时期。爱国情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观念,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素养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爱国情怀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作为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道德品质,如何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渗透良好的爱国情怀教育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所需要考虑的重点。本文针对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爱国情怀培养教学提出几点看法,不足之处还望指出。
一、结合教材内容,探寻爱国元素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对于加强学生爱国情怀的养成具有关键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爱国情怀元素,围绕这一内容,运用灵活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爱国情怀结合知识内容学习的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渗透,引导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端正自己的态度,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使命,培养自己的爱国理念。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教学为例,这一刻的主要核心内容为《我国基本制度》,教师在进行这堂课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我国基本制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制度建立过程中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构建爱国主义的和谐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了解先辈为建立这项制度所进行的艰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从而有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建立。例如基本经济制度,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制度的具体内容,接着让学生明白该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发展,加快国家的经济制度建设具有关键的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更加高效,公平和快速的发展。最后让学生了解先辈在建立这一项制度中所做出的贡献,从1978-1991年的第一次理论突破,打破了传统的基本经济制度格局,实现对外开放的局面,发展我国的外国的投资路径,到接下来的理论结合国家实践活动到后来的最终制度确立。在这过程中,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为促进国家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通过这样的内容学习,学生能够明确我国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的艰辛过程以及建立的正确性,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熟悉理解,挖掘教材中的爱国情怀素材,对学生进行课程教育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兴趣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大多是灌输式的方式,以教师的知识讲授为主,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也就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渗透爱国情怀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材内容授课,增强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情感体验,加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提升课堂成效。
例如,以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国家利益至上展开阐述的的。
教师在进行本课时教学过程,除了教导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了解到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就是需要我们时刻怀有爱国的情怀,热爱祖国,不做出有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国家利益至上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如黄旭华,为了能够研制出核潜艇,他告别家人,与团队成员潜心研究数据,经过30多年的科研终于研制出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但在这三十多年里,他没有回老家探望过自己的父母,导致父亲在临终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黄旭华身上展现出来的,正是以国家利益为主的伟大情怀,他用自己一生诠释对于国家的忠诚与强烈的爱,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他就无怨无悔。通过这样的榜样故事学习,能够消除传统教学方式中知识灌输的枯燥感,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国家利益至上"的意义,学生能够从其中受到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不仅如此,学生在榜样故事学习中还能够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体会到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采用有助于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方法,如榜样故事法,情境式知识内容展示法等,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
三、结合实际生活,增强情感认知
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以现实生活作为辅助材料,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学。通过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认知以及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教学为例,在进行《公平正义的价值》这一小节内容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公平正义的具体含义,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上的例子进行说明,还可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辅助。例如,在2015年的微博热议话题中,有一个内容为"23岁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上打电话是否正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表现,但有人认为这是不孝的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对这一话题进行分析,通过教材上关于公平正义内容的讲解以及学生自身的思考,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这是一场正义的举动,对于维护父亲,家人以及高速路上的其他乘客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实际生活话题内容讨论,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公平正义的具体内涵,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内容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体验。
四、结合爱国元素,感悟爱国情怀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教学可以结合有关的爱国元素等内容,引导学生促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加强学生的爱国责任感。例如,以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关于国家的建设成就。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电影片段,结合《龙的传人》歌曲等,让学生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利用结合爱国元素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于国家成就这一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且在视频内容观看完毕过后,教师还可以针对视频中的某一句话或片段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于本课时内容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国家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实现快速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结合相关的爱国元素等,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元素的渗透和带领下感悟国家的发展,加深对国家的感情,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
结语: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加强学生个人道德发展,使学生能够明白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陈俊茹.??学周刊.?2020(01)
[2]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思考[J]. 吴风华.??中国校外教育.?2019(35)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兰军.??课程教育研究.?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