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君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翔顺实验学校 527400
摘 要:美术课程是创造性的学科,考验学生的创造性,同样美术也需要学生深入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和绘画技能,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引导学生从思维转换到实践,有利于激活学生创造力,本文主要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路径
前言
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美术以实践活动为主,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所涉广泛,能够很好的激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的了解美术学科的优势,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重要阶段,美术课程包含万千世界,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不仅有自然万物,而且有民俗小物,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美术以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从艺术的角度了解世界,感受美术世界奇妙,对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进行思考,是一整套手脑并用的创造性动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手脑并用,促进学生手脑协调发展,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常有只动脑,不动手的习惯,长时间下来,学生手脑发育不协调,只能动脑,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时却难上加难,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手脑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学科,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世间之美,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本身也是欣赏、鉴赏美的一个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了以自我意识为主的了解,重新的解读了美术作品,在美术作品鉴赏中,在美术活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2 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美术实践活动过于单一
美术教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活动为最大的优势,可以为学生的提供多样的实践性活动,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所设计的美术实践活动过于单一,很多教师以美术鉴赏和绘画活动为主,虽然,美术鉴赏和绘画活动是美术活动的主要内容,但是教师不注重创新,单一的活动形式会让学生审美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
2.2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中
美术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缺乏引导,要想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注重引导,在指导和引导中,让学生自主实践,在不同的实践性美术活动中进行动手操作,但是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由于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被限制了,创造性被限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践。
3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3.1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激发学生动手意识
每一幅美术作品总有其独特的艺术美感,粗略的看难以领略其独特的美感,只有通过细微的观察和鉴赏,才能发掘作品中蕴含的美,也才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让学生以自我思维为导向,进行美术创作,从而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在学习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一的剖析作品的特色,对其色彩、构图、寓意等进行深刻的剖析,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自主创作,以作品最鲜明的特点为创造的灵感,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2]。
在观察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创作欲望,例如,在赏析风景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作联想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纯净之美,为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指导学生在自然风景中寻找新的创造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蜻蜓飞飞》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作品,通过作品让学生抒发自我情感,并鼓励学生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风景画,在学习完课程后,利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采风,捕捉自然中的各种生命,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3.2组织小组合作,引导任务探索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性活动多种多样,教师应该进行活动创新,设计多种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在落实小组合作教学前,教师可以合理的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的强弱等科学的分成不同的小组,保证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并落实组长制度,指导组长合理的分配组内任务,并在实践中协调分配,促进美术任务的高效完成。例如,在学习《巧用瓶盖》一课时,上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不同的瓶盖,并准备好手工制作所需要的各种工具,如胶水、剪刀等,活动开始前,教师将学生按照动手能力的强弱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学生在组内完成手工制作,手工制作的内容不限,可以制作小动物、花朵、汽车、房子等,小组确定好制作主题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手工制作,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手工制作后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手工作品,并将其展示在班级的美术作品展示区域,最后,对优胜小组进行嘉奖,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索中,通过分工合作,协同合作完成了美术实践任务,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美术探索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3灵活设计手工制作活动
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活动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手工制作活动也可以激发小学生创造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设计不同的手工制作活动,突破传统没美术教学的限制,将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创造,完成手工制作任务,从而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3]。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长时间养成的,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养成,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核心,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不同的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意识,提升学生动手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趣味文字》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文字”的手工制作活动,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文字,进行设计和创造,并将文字剪下来,贴在班级手工制作的展示册中,并标明创造者,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学习《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可回收的废旧物,如瓶子、塑料盒子、易拉罐、纸箱子、树叶、废旧铁丝等,学生将这些东西拿到课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发大脑,运用自己收集的废旧物进行二次创作,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对其进行装饰,在进行手工制作时,教师可以不确定主题,任凭学生自由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也是独特的,可以创造出新奇的美术作品,小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对事物也有了新的认知。
4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都可以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合理的利用与美术相关的资源,从生活中选取不同的元素,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性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舒燕萍. 勤于动手 外化于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探讨[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3).
[2]王丹. 勤于动手外化于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02):210.
[3]刘格林. 浅议科学课动手能力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 028(010):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