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沁露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161)
【摘要】音乐欣赏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欣赏出现了情境化教学方式严重的倾向。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存在剥夺幼儿欣赏主动权、教学内容侧重点偏颇、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弊端。而主题式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却能使幼儿自主欣赏、自由表达,达到满足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欣赏 情境化教育 灌输式 人文式
音乐欣赏活动即一种自己进入音乐意境,体会音乐情趣,满足自己追求美、享受美的愿望,有体验、有思考、有认识的审美活动。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活动,能够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幼儿的欣赏经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愉悦幼儿的情绪,启迪幼儿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此,这也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阶段的音乐欣赏活动需要达到“满足幼儿表现、表达、创造美的需要,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表现美、欣赏美能力”的目标。
一、音乐欣赏的情境化教学
(一)意义
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欣赏是一个复杂的感情与理智的综合体,对于音乐的认识会由于个人的音乐素养起相当大的变化,重要的是要使听众尽可能地对音乐产生美的享受,并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一种艺术活动。
在幼儿园,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音乐欣赏的内容大多为一些纯粹的器乐曲音乐,很多教师担心幼儿不能理解抽象的音乐作品,所以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即为音乐配上故事或特定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欣赏音乐作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欣赏出现了情境化教学“灌输式”的严重倾向。下面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这种“灌输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二、“人文式”的出路及策略
人文,简而言之,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里所指的“人文式”就是指教师采用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索、欣赏并自由表达。
(一)给于“独立欣赏”的空间
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的原因是教师认为纯粹的器乐曲音乐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他们可能理解不了。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也许音域窄使得幼儿无法演唱某些难度大的歌曲,很多幼儿无法演奏乐器;也许幼儿有限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乐曲多表达的意境,但是他们感受音乐的能力远远超过他们再现音乐的能力,他们无法演唱、无法演奏的歌曲,却往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乐曲强弱、缓急、起伏跌宕的能力,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象,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当音乐响起时,也许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运用肢体语言与音乐相渗透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欣赏形式。
(二)提供“主题式”教学方式
既然幼儿有独立欣赏音乐和表达自我的能力,那么,我们的音乐欣赏活动要怎样进行才能是幼儿自主欣赏并自由表达呢?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为了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幼儿成为欣赏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在这里,我提倡一种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是“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呢?即在欣赏一首乐曲时教师先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关于某个主题的乐曲,然后让幼儿充分地聆听乐曲,之后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他听到了什么。这种主题式的情境化音乐欣赏方式有助于幼儿自由想象和自主表达。
1.创设叠加型主题式情境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中,孩子们在庆祝会上又唱又跳非常开心。后来我告诉孩子们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于是生成了欢庆“端午节”的情景,孩子们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游戏等音乐形式营造龙舟竞渡的欢乐氛围。音乐将两个主题为“欢庆“的情境和谐重叠。以后我又让孩子们陆续欣赏了一些同一性质、同一类主题的音乐作品,如《生日快乐歌》《新年好》《红绸舞》》《喜洋洋》《添一岁》《恭喜恭喜》等。幼儿自然的将这些作品与欢快、喜庆的情境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感受了作品,理解了作品,并创造性地表现了作品。每个作品再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集中体现了音乐作品和生活情境的联系。
? 2.创设多样型主题式情境
多样的主题情境让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发展着幼儿的个性和能力。例如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春天”,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先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曲子,并让他们听听音乐里都有什么。播放并按不同要求聆听三四遍乐曲后,教师请幼儿谈一谈自己都听到了什么。如有的说听到了燕子唱歌,有的说听到了喝水在流淌,还有的说有蝴蝶在飞舞……;又如在欣赏《小宝宝睡着了》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均衡,略有摇荡感,速度徐缓,力度较弱,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先让幼儿听音乐感受“你感觉怎么样?在梦里你们见到了什么?”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啊飞。”“我做了个美妙的梦,有甜甜的冰淇淋,美丽的糖果屋……”。同样的歌曲,不同的幼儿就有不同的感受。
在这种主题式的情境化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中,教师只限定了想象的大范围,幼儿通过反复聆听乐曲和教师的引导来体会乐曲的意境,并以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表达出来。然而,教师之所以要给幼儿提供一个主题而不完全脱离情境,是因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地形象。如果教师不给幼儿任何提示而让幼儿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去体会音乐,幼儿就有可能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角,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出现差异。对于表达不够准确、对歌曲感受在理论上有偏差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地给与指正和正确引导。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密切的关注幼儿,时刻明确自己“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切忌以“灌输式”代替“人文式”,切勿自我陶醉而忽略幼儿的感受!
音乐欣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有难度的领域之一,同时它又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课题以新的活力。在实践中,我感到音乐欣赏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幼儿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愉悦,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总结,从而为音乐欣赏教学这一课题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莉,探讨小班音乐欣赏教学[J].早期教育,2001,(7)
[2] 黄山花.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