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要点探析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6期   作者:   刘冬
[导读] 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当前的装配式建筑建设的数量大幅度提升。
        刘冬
        伊犁鼎轩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疆伊犁州  835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当前的装配式建筑建设的数量大幅度提升。装配式建筑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将预制购件运输到施工现场经过吊装和连接形成混凝土结构,利用工厂模式生产预制购件完成装配的建筑。其中电气设计属于关键的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装配式建筑,应对电气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要点;探析
        1导言
        当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设计以及施工等环节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加强建筑的建设效果,应重视对建筑内部的设计。通过对建筑使用需求的分析,根据电气设计的要点,对电气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建筑空间内的各个电气设备稳定运行,提升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为建筑的使用带来有效的保障。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加强建筑电气设计的智能化功能,从而为建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2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首先,装配式建筑能够缩短施工的周期,大部分构件在工厂中已完成,例如墙板、叠合板以及空调板、楼梯等,这使现场施工的流程减少,因此可提升施工的效率。其次,这种类型的建筑具有节水节能及环保的特点,传统的建筑施工中需要使用钢材、水泥等材料,资源消耗量大,而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在工厂中生产,现场进行装配,施工过程环保节能,减少了施工中所需的能源,同时也能够减少工厂生产中材料的损耗。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砌筑抹灰等流程也有所减少,这使建筑施工垃圾的产生量降低,例如木材模板、保温材料以及砂浆等材料的使用量减少,因此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施工垃圾。最后,装配式建筑在建设中能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噪声和扬尘污染,与传统的建筑施工相比,其带来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可使周围的住户不再受到噪声等影响,为施工环境带来了有效的保障。
        3电气设计要点分析
        3.1电井及电气箱体安装区域
        通常情况,为了降低电能耗损,将电井设置在负荷中心,不仅能够保证低压配电半径,而且能够有效节省线缆造价。首先,配电箱应尽量安装在现浇墙体上。通常情况下,配电箱出线位置存在较多管线,倘若将其安装于预制墙体上,需要结构专业对相关位置进行加强处理,导致墙体后期制作难度大幅提升。若难以避免,也要尽可能拉开两个箱体安装间距,最为常见的住宅户内弱电箱与配电箱安装可采用错位安装的方式。此外,设计时电气专业应与建筑专业核对、明确防火和隔音等要求;应与结构专业核对是否有影响结构体系的情况发生。其次,叠合板、预制板、现浇板三者的合理选择。由于进出管线的密度大、进线管线的尺寸大,以及管线交叉等问题的影响,尤其是配电箱电源进线管直径超过40mm的情况下,厚度小于120mm的现浇层无法确保管线的敷设,选用合理的楼板形式能够有效地规避钢筋网片,不影响楼板结构质量。针对此类情况,设计人员可先对相应区域管线进行分流操作,倘若依旧难以符合规范要求,可对结构专业提出要求,让其变改局部方案,于弱电箱及配电箱所对应的区域,采用全现浇板;针对户内的其他部分,依旧选用叠合板,有助于更好地保证楼板结构应力的稳定及安全。
        3.2电气管线埋设
        3.2.1管线与结构专业钢筋。预制墙内的钢筋是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专业在设计过程中应与结构专业积极配合,确保不打断钢筋,尽可能地减少管线穿越钢筋的情况。此外,墙体中钢筋及内面筋之间存在距离的要求,因此本专业在设计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避免出现管线交叉问题,尽可能地降低管线使用的数量。针对一些大规模的交叉节点,设计人员需要和结构专业沟通,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降低各类问题的产生,确保施工顺利。


        3.2.2管线与墙体。为确保管线在结构墙体内的顺利预埋,设计人员应优先考量管线外径的最大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一般应小于或者等于板厚度值的1/3。设计人员若想满足这一要求,需要在设计时充分明确管线外径,通过和结构专业的沟通,明确叠合板找平、现浇层的实际厚度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而明确可允许敷设管线外径的最大值。倘若遭遇管线交叉问题,厚度大于规定标准,设计人员应重视和其他专业沟通,探讨能否加大板厚度,倘若无法实现,则要通过变改管线路径等方式进行解决。同时,若叠合板桁架钢筋超过预制板面,管线和桁架钢筋存在交叉问题,结构专业还应对桁架钢筋高度展开合理化设计。此外,设计人员在进行项目计算期间,还需要对施工误差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加以细化考量,留有一定余量。
        3.2.3管线之间的连接。管线之间的连接具体包括以下两种:预制墙和现浇层中的管线相连接,以及预制墙内的管线相连接。针对第一种来说,因为现浇层中管线并非一次定位,后期施工阶段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整,所以可对预制墙内的管线进行相应地安装操作后,改变现浇层中管线位置或路径等方式实现连接。因预制墙内管线需要在加工时统一浇筑,故一般情况下需要保证以下两点要求。其一,管线定位应具备较高的精准性,最大化的降低误差;其二,合理设计容错空间,以优化管线敷设纠错能力,有助于提升连接便捷性。该空间处于双方区域管线连接的具体位置,需要预先留出一个接线槽,该槽应确保能够足够两处原有管线合理安装,一般可设计为200mm×300mm。连接完成以后,需要对相应接线操作开展现场浇筑密封操作,此类方式在第一种连接的实现中也可以进行有效应用。
        3.3防雷引下线
        3.3.1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利用结构柱内满足规范要求的竖向主筋作为引下线,引下线暗敷在建筑外墙及四周,确保通长焊通,并能实现与屋面接闪带、基础接地网格有效联结。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满足有效的联结,施工人员应选择现浇层钢筋及部分预制墙中钢筋上接的形式完成。引下线和基础中、地面柱中的钢筋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联结,可选择双面焊接的方式。一般来讲,焊接的长度需要以圆钢直径的六倍以上作为考量标准。
        3.3.2在引下线的相关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充分考量和把握装配式建筑特点,确保预制柱及现浇层中的钢筋能够有效联结,减少预制墙上设备的安装,不增加墙体制作难度。柱内钢筋可选择大于或者等于16mm的钢筋进行焊接时,设计人员应先考虑利用其作为引下线。在建筑设计时,转角区域可能出现结构剪力墙,所以设计人员可采用预制柱中主筋作为引下线,预制柱采用上下连接、缝隙套筒灌浆的施工方式,钢筋不连续,故可在预制柱内加设附加专用导体,实现上、下层预制柱中可作为引下线的主筋有效地联结。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可根据实际的预制情况、施工情况对附加导体间的电气连通增设连接板,常用的连接板为-40mm×40mm镀锌扁钢。
        4结语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式住宅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建筑类型。装配式住宅的电气设计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明确装配式住宅的实际电气要求,结合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电气方案。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坚持诚信原则,确保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焦森,于军琪,张悦.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技术,2019,50(S2):3-5.
        [2]黄兆阳.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设计的管理[J].河南建材,2019(06):304-305.
        [3]杨震.民用建筑设计中的电气专业设计内容的若干问题思考[J].地产,2019(19):41.
        [4]马文浩.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要点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1):148-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