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1月32期   作者:陈光跃 郑益民
[导读] 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建筑工程
        陈光跃 郑益民
        杭州新闻幕墙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建筑工程领域当中得以广泛应用的管理体系也呈现出日趋完善的特征,对于基层工程的质量监督起到了关键性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加强把关,促成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以及规范化,满足社会群众要求。在最近这几年以来,建筑工程行业当中创新改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不过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较为显性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监管体制,依照社会发展进程予以持续性的完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安全管理;措施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有着较多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施工人员和建筑工程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影响。尤其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在工程规模和难度方面都有提高,为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更需要加大对安全管理的研究力度,并充分应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使安全管理能够适应危险性增高的施工现场情况,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更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为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更安全的施工环境。
        1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1.1制度不完善
        建筑工程针对自身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保证完善且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工作顺利完成,即便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不过依然有很多企业当中缺乏完善管理机制,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些比较常规性的建筑项目所整合而来的制度,普适性并不是非常理想,这势必会导致建筑工程无法在某一个项目上顺利完成。另外,大多数建筑工程都会涉及较多繁琐的工序,现场管理必须由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高度的安全性,不过就当前的现实情况而言,很多建筑工程在运转当中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都不是非常高,而且因为很多工程并不能被常规的安全管理制度所适用,很多管理人员没有针对性管理意识,只随着其自身以及施工人员的经验来进行安全管理,很难保证其实效性,往往容易给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1.2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浅薄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事业正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建筑工程施工作业量大,并且难度极高,很多工人是因为高薪酬参加这份工作的,但是,大部分工人往往来自农村,其知识水平偏低,缺少施工作业的知识,对安全并没有很强的意识观念。在建筑录用工人的时候并没有对其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相对一些基本的操作工人并不熟练,这也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当然,一些企业在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上并没有给予太多的专业知识,未能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人员没有尽到自身的职责,对于作业现场的管理并不严谨,从而使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幅度提升。
        1.3施工技术问题
        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施工的安全性还受到施工过程,施工技术和施工计划的影响。特定过程中的问题会对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技术问题通常会延迟施工时间,跟上进度并弥补损失的施工时间,使建筑公司容易出现恶性循环问题,对安全的生产建筑项目是致命的威胁。
        2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2.1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运用较为广泛。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局限于网络之间,而是延伸至所有物品与物品之间,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联结和信息交互,是重要的信息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施工现场的所有信息在网络中显示。物联网的强大映射功能,有助于形成大数据。因此在形成施工安全大数据库时,物联网作为重要支撑环节进行数据采集,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2完善安全预警管理机制
        预警分析是预警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以下几点:检测、识别、诊断。检测主要是针对施工作业期间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控,以便熟练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识别,通俗来讲,就是深度分析检测到的信息以及问题,对施工现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出判断,同时,还要对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与事态的程度进行评估。正常情况下,比较常用的识别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专家打分法;第二通过核对表进行识别;第三是情景分析。以专家打分法进行论述,根据专家预警管理经验,科学合理地判断作业期间的安全风险,从而确定风险等级。接下来,就要对专家的意见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便于给出一致的风险识别结果。对于诊断来讲,它实际上是对安全风险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分析出风险的来源途径,便于给出相应的处理手段。BIM信息及技术要与预警管理系统进行匹配。建筑企业灵活地运用了BIM系统构建与其相匹配的三维立体模型,对整个作业环节进行模拟,通过搜索到的信息数据判断出安全风险重点关注对象。除此之外,还要根据BIM系统制定出集中机制:第一,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第二,处理机制。当然,还要对风险是否为永久性进行评估分析。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在发现安全隐患以后,对其衍生出来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影响进行相应的分析,将会发生的风险扼杀在最初的阶段。
        2.3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因为多数建筑工程当中真正参与到施工作业的人员都是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不是非常高的农民工,所以,有必要参考建筑工程的基本特征、施工环境的客观条件、安全管理制度当中的技术要求等加强针对性安全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同时配合一些技术考核验证接受培训的最终成果,确认作业人员满足施工要求之后才可以投入到施工工作当中。这一制度实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工程所在的技术领域进行针对性安全培训,这也是出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的接受能力考量的,借助完善的培训,强化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对事故预防、风险自救技巧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对于保证建筑工程的人员安全有关键性的作用。
        2.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水平
        安全管理人员除了要充分掌握安全管理制度以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专业能力和施工现场相关的技术知识,才能够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潜藏的危险隐患,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进行处理。可以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到的筛选,避免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人员参与。也可以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提高管理水平的培训与考核,并着重在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处理方面,使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具备更高的应变能力,在进行安全管理的同时也能够使施工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
        2.5加强管理实践
        建立完整的安全质量控制体系非常重要,施工单位要根据区域建设的特点建立初步的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施工单位要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分包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并针对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运行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且可以逐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只有做好安全监测工作,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人员需要提供完整的安全培训和相应的技术培训。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施工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为提高安全监控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同春.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策略[J].中国建材科技,2019,28(5):135-136.
        [2]李华,赵杰风,王藤.建筑施工高处吊篮作业安全防护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15(10):146-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