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新班组安全管理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0年22期   作者: 李鹏 尚宏伟
[导读] 班组是企业生产的主战场,班组安全管理状况好坏直接反应出企业的
        李鹏    尚宏伟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技安环保处,山西长治 046012
        摘要:班组是企业生产的主战场,班组安全管理状况好坏直接反应出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高低,优秀的班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安全绩效。如何能让班组员工行为标准化、作业规范化,让标准化作业成为习惯,应创新工作思路,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引言
        班组安全管理是落实全员安全职责、推动安全管理提升的有利抓手,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关键环节。班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班组活力,目的是把班组作为基础,建设成为“岗位有责、作业有程序、操作有标准、过程有记录、绩效有考核、提升有保障”的企业班组。
        目前,班组安全管理常见问题
        一、班组员工普遍安全意识薄弱,对安全工作不重视,不了解。对于生产班组员工来说,内心想的第一事情是先把工作干完干好。殊不知,没有安全保驾护航,一切工作都是徒劳无功。
        二、习惯性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常存在侥幸心理,明知这样操作是违章的,为了省事,常常忽略了程序的要求,对班组的安全规程熟视无睹,安全管理规定成为一张白纸。
        三、班组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为了满足公司的安全培训管理规定,常常班组长对待培训工作敷衍了事,培训工作重在做记录应付检查,员工不能够系统掌握岗位的安全相关知识和要求,不能根据国家的相关培训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为系统改进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让班组员工行为标准化,作业规范化,让标准化作业成为习惯,作为班组长和安全员应开拓思维,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让被动变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首先建立程序规范和行为准则。
        班组应根据本岗位的生产特点、设备设施情况、作业环境等因素,建立安全操作程序规范,如岗位或设备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危险作业操作规范、应急处置卡、班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等,同时对这些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学习,可通过班前会,班组长或安全员根据一天的生产任务,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创新培训方式,如班组人人争当安全员,人人讲安全,让每位组员感受当一名安全员的心理变化。把培训课堂放到班组,在培训中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让企业一线职工和管理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安全生产工作或突发事故场景,实现从“口传心授”到“身临其境”的转变,进而在寓教于乐中提高职工对生产设备的认知能力和生产工艺操作水平,培养懂风险、会防范的员工。
        二、推动班组安全管理自主化、规范化。
        按照“人人参与、各负其责”和“实用可行”的原则推动班组安全自主化管理,各班组通过健全班组管理网络,规范职责分工、持续改进等方式,不断完善班组安全建设责任体系,明确职责、程序和到位标准,促进各班组成员履职尽责,不断激发全员参与班组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人公作用。
        三、开展风险评估,强化风险管理。
        班组须根据本班组所在工作区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全员查找身边危险源”活动,充分辨识涉及班组的危险源,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这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运行和正常工作产生的危险源、偶尔出现或非计划的或紧急的活动产生的危险源。二是,不但考虑目前可能产生的危险源,还应考虑以前产生的或以后可能会产生的危险源。三是,组织工作场所内的,工作场所相邻的外部可能产生的危险以及组织对工作场所外部可能产生的危险源。四是,组织工作场所内属组织管理的内部人员和出差人员、承包方人员等可能违章行为,和心理变化等方面带来的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可采用现场观察、安全检查表、预先危害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等方法开展。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汇总形成清单,针对每一个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结合目前班组采取的控制措施,采用LEC法(表1)或依据法规、标准直接判断法,进行风险分析,明确风险值,划分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依据风险控制措施优先级“消除、取代 ←工程控制←警告←管理控制 ←个体防护用具”,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使不同等级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危险性:D=L×E×C
        四、创新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在班组建设中要培养班组特色的安全文化,班组安全文化可做为班组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是班组做好安全工作的软实力,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在创新上用心,一是改变管理主体,传统的班组管理主体是班组长,管理的客体是每位组员。新时代班组文化翻转了管理主客体的关系,将每位组员视为管理主体,激发组员在班组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可在班组安全管理上采取安全积分制,对积极参加班组安全管理活动设置积分制,根据参加活动的难度、频次、效果设定不同的分值,为每位组员建立“安全积分档案”,引导组员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最终实现“我会安全”。二是改变管理流程,传统的管理流程为班组长“发号施令”,组员被动接受,属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新时代班组管理应采取以组员为主体,采取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如:岗位危险源辨识时,新标准要求,对危险源辨识应是每个组员的职责,积极发现身边的风险,汇总形成班组的危险源清单,在辨识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三是改变传统的文化建设,传统的文化建设更多的是落实在纸面或作业本中,组员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班组文化的内涵。可创新文化宣传,采用展板、目视化管理等手段,图文并茂地展示班组文化,突出班组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五、创新安全标杆示范班组。
         管理者以创建安全标杆为示范班组,发挥标杆班组的引领带头作用,带动基层作业单元安全管理提升。首先要建立评价安全标杆班组的绩效评价准则,如:作业现场管理规范性、设备设施完好率、工作质量的完成率、隐患发现及整改及时性、人员行为规范性、创新工作参与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创建安全标杆班组,逐步形成全员认同、共同遵守的班组安全管理价值观,塑造“想安全、懂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型组员,打造“危险预知、隐患可控、能力提升”的本质安全型标杆班组。
        参考文献:
        [1]《航天工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准则》QJ20826-2018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2018年5月1日
        [2]《劳动保护》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会刊2020年12月刊
        [3] 《班组天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020年11月刊
        [4] 《现代职业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2020年总第23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