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 阿依努古丽·阿力木
[导读] 伴随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大力开展,要求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师,除了 应该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课程知识以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素养,以此增强小学生的综合实力。
        阿依努古丽·阿力木
        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第二中学 838206

        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大力开展,要求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师,除了 应该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课程知识以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素养,以此增强小学生的综合实力。但是,通过整合分析以往的工作经验,可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知识时,经常会依附于教师的讲解,以及习题答案,从而没有形成自主解答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课程提出的全新要求相违背。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在课堂授课期间应该将重点落于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能力之上,并且还应通过更新课程模式、授课方式等路径,为学生构建更多自主解答数学问题的机会,唯有如此才能显著强化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意义
        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还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首先,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做题其实就是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知识中主要涉及的就是数学之间的各种计算,小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其次,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若是小学生不能够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么小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解决问题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解决问题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搜集问题能力等,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扩展授课资源,帮助小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能力
        事实上,大部分的数学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些情境很难直观地展现在小学数学书本内容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帮助小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能力,那么作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就应扩展授课资源,参照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学生创建出多类多样的问题情境,以此汇集小学生的关注力,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致,如此才能让小学生主动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之中,继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解答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课程教师应该在向学生提问数学问题时,应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起学生的参与兴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轻松学懂,这对于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数学课程质量的提升无疑会起到显著的推进作用。
        例如,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教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便可在课堂授课期间,将提前准备好的几样商品,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商品上分别贴有一个价格标签,在商品向学生展示完成以后,课程教师便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手中有100元钱,拿着钱到老师这里购物,在你们花光手中钱的情况下,你们会选择购买哪些商品?”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后,课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此期间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商讨,这样就能够点燃学生的参与兴致,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做出思考与同学之间相互商讨。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懂更多的课程知识,继而助力于课程质量的提升。
        (二)更新课程模式,增强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以前,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课程教师仅仅会以“授-受”式的课程模式,向学灌输课程知识,并且受限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授课期间,不会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数学问题的时间,这样一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被忽略掉,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且学生长时间处在缺少新颖性的学习环境中,就会渐渐地失去了学习数学课程知识的兴致,这也是数学课程教学实效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课改视域下,要求课程教师摒弃老旧的课程模式,通过更新课程模式的方式,为学生设计开展多种多样的课程活动,同时还应在课堂教学期间,将课堂主体归还于学生,为学生留出足够自主思考数学问题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水平。
        (三)设计开展实践训练活动,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2424
        在小学数学课堂授课期间,教师向学生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课程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课程教师的引领下,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出相关的数学题。但是,教师转换一种方式,拿出实物让学生计算相应物体的体积时,却只有几名学生可以将精准的结果计算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所造成的,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学生仅仅可以凭借数学定义、公式解答数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切实解答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而大部分学生都难以形成数学素养。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作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应该参照书本内容为学生设计开展实践训练活动,以此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答题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小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小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核心地位。由此可见,围绕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展开研究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徐晶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2):45-46.
        [2]张怡.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9(09):202.
        [3]白子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中华少年,2019(25):65.
        [4]韦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18(34):142.
        作者信息:阿依努古丽·阿力木,女(1991.09),维吾尔族,新疆鄯善县人,大学本科,?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第二中学,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