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张娟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   作者:张娟
[导读] 一般而言,学校的教育教学会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重点放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当中,这门课程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拥有高品质的思想道德,这将有利于今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张娟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正东镇中心小学校  646400
【摘要】一般而言,学校的教育教学会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重点放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当中,这门课程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拥有高品质的思想道德,这将有利于今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3-107-01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潜
        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自然与更有效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呢?教师可以尝试与文学作品相整合,通过引导学生讲述故事、编演剧本、模拟法庭,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中深化体验,升华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以此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有效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合理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让每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从一个板块出发,为学生准备一个案例进行讲解,然后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好组后,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小组分析,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之间的讨论,并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小组讨论。
        例如,在进行“健康安全”这一话题的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贴切生活,教师可以先提出生活中的有关案例,如家中、学校中、车中有无灭火器的区别,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五到十分钟的头脑风暴,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介绍所在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安放灭火器没有必要。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两个视频,一个是有灭火器的场所,在出现火情时及时灭火,没有发生危险;另一个是没有灭火器的场所,因为发生火情,出现了人员伤亡,酿成一场悲剧。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两个视频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配备灭火器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缓解了课堂紧张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活动并不能有效替代学生们的真实生活,但课堂教学可以将真正情景很好地构建并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生活为他们构建出真实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们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下思考和探究。例如,在《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教学中,笔者设定了一个教学情景,为学生们提供快乐卡片,学生们看到快乐卡片时要主动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而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记录在卡片上,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教学情景之中,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控学习的内容,实现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保持高度关注,避免强制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选用,确保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课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们的潜能得到调动和激发,课堂的开放和包容能够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避免学生被动参与带来负面影响。
        三、利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导入效果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迅速从课外活动中“收心”,将注意力放在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上。恰当的课堂导入方式还能充分唤起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探索相关问题、分析相关概念等,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打好基础。而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有效达到上述导入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生活小故事等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
        以《父母多爱我》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小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父母之爱,并且唤起小学生对父母的爱,同时还要引导其与父母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课堂导入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比如,教师让小学生想一下父母每天都为自己做些什么,并且让小学生每想到一件事情就写下来,并让其将写的东西读给其他同学听。几乎每个小学生都能想到父母每天为自己准备上学的东西,为自己做饭、洗衣服、陪自己玩等。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等,不仅能够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思考父母之爱,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
        结束语
        总之,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地革新教育思维,并通过各方面的实践,探究出更加有效的教育对策。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效果,应当对整个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课程施行优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 2020(18):32-33.
[2]熊伟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3):128-129.
[3]姜传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8(3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