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
雅安仁康医院 ,四川省雅安市625000
心脏骤停为心脏忽然丧失有效性的排血功能,引起的一种导致呼吸和循环停顿的临床死亡状态。在围术期发生心跳骤停的概率经相关统计为全球内大约是不等。一旦发生心跳骤停,极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并会引起神经系统或者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围术期发生心脏骤停的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麻醉因素、医院管理缺陷等,而心肺复苏作为重要的急救手段,在抢救心脏骤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心脏骤停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发生心脏骤停的原因较多,在心电图上有表现为心室停搏或者心室纤颤。其一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像发生一些大面积的心肌梗塞或者肥厚性心脏病,由于明显的心脏扩大导致心功能不全。其二是全身疾病尤其是一些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像低钠、低钾等,或者是严重的肾脏功能不全疾病、各种肿瘤引起的全身恶病症,换句话说肿瘤发展到晚期阶段也会引起心脏骤停。其三是一些突发性因素,如车祸损伤、触电或者溺水等,均可引起心脏骤停发生。总之心脏骤停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急症,一旦发生应立即抢救,一般情况下是选择心肺复苏实施胸外按压,有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做心电图检查明确是否心室纤颤,并尽快进行电除颤治疗。
二、如何判断心脏骤停?
大部分人发生心脏骤停时并无先兆症状,少数患者在发病前有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发生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意识忽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且心音消失。对于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其诊断必须要迅速且准确,最好将时间控制在三十秒内,一般情况下多以以下指标进行确诊:①神志丧失、呼之不应;②股动脉或者颈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停止;④瞳孔散大。其中前两条最为重要,可以用一个公式判断:无反应+无呼吸(或者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心肺复苏。其中濒死叹息样呼吸是一种不正常的呼吸,也是呼吸停止的表现。经判断后在10秒内需要立即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常规性的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每30次的按压后做两次人工呼吸,并以此为循环,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时应尽早实施电除颤。
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心脏多处于异常的节律状态,不能实施正常的射血,在4分钟左右会发生脑死亡,只有用过胸外按压可帮助患者实施心脏射血到达大脑等重要的器官,同时如果在胸外按压时实施不规范的按压深度或者频率,大脑也是得不到血压供应的,会导致患者最终死亡或者成为植物人。
三、如何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美国心脏协会在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对胸外按压做了明确的要求:按压速度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儿童胸廓下限为5cm;婴儿胸廓下限为4cm;成人胸廓下限为5-6cm。但是在实践中要达到以上的标准十分不容易,按压动作标准十分重要。以髋关节作为支点应保持稳定性,双手的掌根、肩关节和肘关节必需要与按压位置保持垂直,借助自身的重力往下按压,按压后要让胸廓完全回弹确保血液向心脏回流。
.png)
关于人工呼吸,对于目击的刚发生的心脏骤停,可推荐单纯的做胸外按压,此时患者血氧是保持充足的状态,胸外按压更为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心肺复苏培训或者是对未有保护措施的人工呼吸有顾虑,建议只做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同时不可进行胸外按压,中断按压的间隔也不能超过10秒,不然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一切得从零开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溺水所致的心脏骤停,在实施心肺复苏前应进行2-5次的人工呼吸后再开展胸外外压。对于婴儿和儿童的心脏骤停也不能省略人工呼吸。在发生心脏骤停时,胸外按压是帮助心脏有效的射血,确保脑细胞暂时不会死亡,终止心脏的异常节奏需要实施AED电击除颤,帮助心脏窦房结尝试恢复正常的心脏搏动。可以说越早开始AED除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越高,在实践中操作AED除颤仪使用也是十分简单,打开电源跟着语音操作即可。值得关注的是,实施AED心律分析并按下橙色的电击键前,需要以明确的语言、语言和眼睛环视四周确保无人接触病人时才可操作。在实施AED电击除颤后,需要立即恢复胸外按压,直到患者有反映或者呼吸恢复。如果AED电击未成功,仪器可每隔2分钟再次提醒并实施心律分析。
在手术室中识别心脏搏停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尽早实施心肺复苏术CRP、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随后实施快速除颤,给予患者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胸外按压方法为:取患者的胸骨中下位置三等分之一处,抢救者保持双肘关节的伸直,双肩与胸骨上方的正中位置,在保持肩手垂直后用力向下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下压深度保持4-5cm,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人工呼吸方法为:抢救者一手放置在患者的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将患者鼻孔捏住,深吸一口气,张开口并封闭患者的嘴周,连续向口内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直至患者胸廓抬起后停止吹气。松开贴近患者的嘴部,放松捏着鼻孔的手,见患者脸部转向一侧,用耳听患者是否有气流呼出。再深吸一口气继续为第二次吹气做准备。如果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应进行持续吹气,吹气频率为: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成人为每分钟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