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区水务局 江苏省南京市 211200
今年以来,溧水区深入贯彻省委1号文件关于“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精神,落实“美丽江苏”建设要求,围绕实现高质量全域Ⅲ类水,进一步压实各级河湖长职责,扎实做好农村河道及小微水体管理与保护工作,为“健康溧水”夯实基石,促新农村建设展现新容颜。
一是制度落实扎实有效。溧水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做好新时代治水工作,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唯一路径。制定实施《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区级河(湖)长及联系部门的通知》,以及考核监督等制度,建立起以制度为保障、以考核为抓手的河长制制度体系,压紧压实了河长责任链条、规范了河长履职流程。在南京市率先成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河长制管理中心,负责全区河(湖)长制工作日常事务,在三级河长与责任部门之间架起责任传导的“高速通道”。目前,全区已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280个河长制水体(1座湖泊、6座中型水库、7条骨干河道、73座小型水库、28座塘坝、135条其他河道)落实河(湖)长344名(区级河长20名、镇街级河长125名、村社级河长199名),4万多个小微水体设置片长60名,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河长制实施以来,区级河长巡河310人次,镇街级河长巡河7906人次,村社级河长巡河56487人次,巡河完成率100%,发现问题并解决近3000个。
二是农村生态水美岸清。2013年以来按照南京市水美乡村建设统一部署,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实施水美乡村创建,积极争创“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美乡村,先后创建焦赞石、河东、石山下等水美乡村20个。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今年新建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14个,目前完成建设任务48个。在全市率先推行村级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率达100%,并实现了互联网“一站式”集中智能监管与运营。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排查识别工作,加快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对农村河道河塘实施清淤疏浚,目前完成农村河道河塘清淤疏浚土方210万方以上,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围绕建设美丽库区,扎实开展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2015年至今,实施移民工程145项,总投资2.171亿元。
三是水体管护责任到位。每年下达各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及考核补助经费近2000万元,下达各级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补助经费近500万元(2019年省市区补助经费1045.5万元,用于农村水利管理工作;今年省市区补助经费115.35万元,用于河道清淤),用于河长制水体水利工程维修项目实施和日常管护工作。同时,开发区及各镇街积极自筹资金保障水体管护(今年自筹1000余万元)。各级河长认真履责,辖区内河湖个个有人管,问题件件有人跟。在基层管护实践中,开发区福田社区新创的“塘长制”,明确每个水塘有一名社区负责人、一名村组负责人、一名保洁、一名监督员,并在水塘显著位置放置小微水体公示牌,标明每个水塘的名称、位置、面积以及归属村组等基本信息,公布相关负责人员的联系方式、社区电话以及保洁员职责,方便居民监督与建议。“塘长制”取得积极成效,水塘水质及周边环境卫生不断优化,村民河塘管护意识不断增强,河塘管护工作逐渐形成常态化。
四是监督机制有力有效。构建“大水务”考核体系,每周通报村级河长履职情况,每月通报镇级河长履职情况;开展半年考核,加强河长制与涉水重点工作的结合度;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媒体记者实地巡查监督,公开通报督查结果,督促限期整改落实;建立水环境违法有奖举报机制,设立水环境问题有奖举报电话;招募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河湖监督员等社会力量,扩大河长制群众影响力和公众监督效力。为切实提升农村水环境管护效能,联合区政府督查室、区纪委拟定河湖库塘管理实施方案,明确管护职责、主要任务、责任分工、保障措施等,经多方征求意见并报区政府同意,形成《南京市溧水区加强小型水库和10万方以上蓄水塘坝水质保护与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区政府督查室两次针对全区水体现状、水质督察报告和区总河长批示,联合区纪委抓存在问题整改、抓河长职责落实。
我区河长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不到位情况存在:一是资金不足。农村河道数量多,覆盖范围广,杂草和水花生情况突出,管护难度大,管护经费也有限。从管护经费看,上级经费占比68%,从管护资金看,开发区自筹经费553万元,其余镇街合计447万元,部分镇街仅有10余万元。二是河道管护效果难保障。农村河道由于靠近村庄,河埂垦植现象较突出,但由于群众配合度不够,导致保护意识不强,造成执法难度大,问题反复。
借此机会,提出两点请求:一是上级财政加大资金补助力度,促进河道长效管护;二是上级政府制定切实可循的河道管护机制。
典型案例一:
石山下村
石山下村位于溧水区晶桥镇西南,自然村建立于1245年,距今768年,历史悠久。石山下村属石臼湖水系,村域水系通畅,村西为芮家撇洪沟与新桥河相连,村内有南塘、西塘为主的多个水塘,水域面积达18.2%。2010年起,我区便对石山下村所有水塘、沟渠开展疏浚轮浚工作,同时平整土地、建设塘坝护坡,并种植垂柳、水生植物等,整体提升村庄水景观美感。在村中进行雨污分流工程建设,配设污水管网和村庄集中污水处理池等。对村庄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美化、亮化、绿化等工程,逐步配建休息亭、公厕、旅游服务用房、停车场、休闲广场,健身广场、文化室等基础设施。
如今的石山下村绿水花草环绕,青石砖通往村庄深处,农家炒菜的香气隔墙溢出,中国供销社博物馆传播文化创意,远近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不仅本地村民收益颇丰,还有更多的有志人士返乡或离乡来到石山下创业,同样实现了增收致富。2017年,石山下成功被评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019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作为溧水区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点之一,石山下探索出了一条建设特色美丽乡村的路子,也为溧水后续创建更多更优的“水美乡村”定制了精彩范本。
典型案例二:
曹庄村
曹庄自然村位于晶桥镇东南部,芳山脚下,曹庄水库下游,村庄地处丘陵山区,周边百姓生活及农灌用水以水库及塘坝水为主。目前,村内沟渠河塘疏浚清淤、水码头建设等工作均已完成,河塘水流通畅,水质清澈,并落实河道管护制度,各塘坝配备专职养护人员负责水面、岸坡垃圾清理等。经水务一体化治理,全村自来水管网连通区里,村民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且供应有保障,村内还配备一座污水处理池,可有效处理全村生活污水并做到达标排放。随着“三口三化”(“三口”即村口、塘口、门口,“三化”即洁化、绿化、美化)方案的深入实施,村庄人居环境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保持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曹庄村制订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和村民守则,并与村民签订“环保公约”,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村内水环境改善行动,为建设乡村振兴样板村添砖加瓦。
目前,曹庄正朝着集种养、采摘垂钓、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等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将果茶鱼稻有机耦合,协调布局山水田林路,抓好小流域与生态系统整合项目;成立村综合社,着力打造富硒生态园(农作物、水果等);建成“铜山抗战反顽战斗纪念广场”红色阵地……逐步建成综合性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成熟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科技实践和教育培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