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木林森源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甘肃 743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其中河流、湖泊水体污染更加严重。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也有了极大发展,但发展水利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进行破坏。本文就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
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由于地球的表面受到外力的磨损而使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各种破坏以及水本身的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和水的流失,而中国地理环境特殊,加之社会经济条件,使其成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在云贵地区,该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如此,水土流失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又会对地表造成重创,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说,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刻不容缓,相关部门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资源的时空分配方面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但作为一种水利设施,它将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改变,在此过程中对原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的保护,更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做好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就使得水土的稳固程度提升。
1.1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出现,土壤的蓄水能力才能提升,周边生态环境才能改善,水利工程才能安全运行和发挥效益。如果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轻则影响安全运营,重则淤积水库使得蓄水调洪能力下降导致垮坝。因此,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1.2促进水利行业综合效率提高
水利工程是人为建造的重要工程,使得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增高。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低、效果差、重视程度不够,也就使得在施工和运行的过程中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利工程技术缺陷方面的弥补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可以切实提升整体行业的综合效益。
2、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
2.1植被遭受破坏
在水利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利用相应的设备对地面表层进行挖掘,该项工作可以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奠定基础。但是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时会破坏植被,从而影响路面、路基的稳定性。如果在完成挖掘工作之后,施工人员并未利用相应的方式对原始的地基进行加固,而是直接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工程建设,可能导致表层地面遭受相应的破坏。如果在雨季来临时,大量雨水直接冲刷地表,就会带走地表中的大量泥土,从而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如果水土流失问题过于严重,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正常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植被遭受破坏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2.2临时占地方面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诸多的设备以及施工人员,由于施工工期较长,为了确保施工的有效开展,部分人员会在施工周围地区临时搭建相应的生活场所,以保证施工人员的生活以及休息,而这些临时搭建场所会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某一阶段的工程完工之后,施工人员会将临时住所拆除,避免临时住所的搭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构建临时住所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施工填土,如果施工人员不能对搭建临时住所的地区的土地进行加固,可能导致该地区土层坚固性逐渐减弱,致使构建临时生活场所的土地难以经受强风以及雨水的冲刷,从而导致水土流失问题,这一问题会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在水利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在拆除临时搭建场所之后对土地进行相应的加固。
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3.1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根据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导致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生态退化问题,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首先应该从对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入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情况来对其进行治理和解决。例如:对于盐碱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利用一些稻草等植被被盐碱地进行高山,同时对周边地区进行围栏封育,减少植被的损失率,同时对于那些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的地区,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修建一些水利工程项目,来进一步推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3.2保护生态环境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已经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环境的建设,使人们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都要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对于水利工程,工程的开展会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落实与执行水土保持理念,以此实现水利工程的绿色化建设。首先,在水利工程开展前,应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分析,结合植被情况进行设计与规划,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工程开展中,必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以提高施工质量与水平;最后,在竣工阶段,应做好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避免污染物破坏水体,确保水利工程顺利完成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3制定修复计划,因地制宜治理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与各区域特点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并对治理区域进行划定。针对于水土流失种类不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在具体治理工作中,可以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量,更好的发挥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优势,可以通过将种植草本植物与灌木、乔木相结合,实现不同的植物的协调搭配,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以便于最大限度的获得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自我修复中,其需要借助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来实现,因此要想将生态自我修复进行落实,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条件,具体还需要根据各个区域生态自我修复内在潜能和期限的差异,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来制定具体的策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于多种人工手段,进一步增强生态自我修复的整体效果。因此在生态自我修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落实好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并对生态自我修复与人为手段辅助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
3.4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要想提高当地的生态修复水平,必须构建出合理的监测体系。通过监测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好地监督水利的施工,确保水利施工减少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确保生态修复保持水土的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要对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做的差的给予惩罚,做好奖惩制度。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做好重点区域对主干河流水土的检测工作,建立监测站点积极构建完善的检测分布体系,这样才能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确保监测网络的完善及其准确。为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我们要建立有效地防止平台,积极深化水利改革,并结合当地的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实际工作中结合当地气候、温度、降水,监测体系应该包括植物统计,水土保持情况,根据当地的生态系统合理监测。
4、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生态破坏,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因此,需要特别重视水利工程对周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应当选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保持水土资源平衡,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曲波.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09):124~125.
[2]袁立恒.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