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张登明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张登明
[导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田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工程建设又迎来了高峰,如何把握时机,探索一条新时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积极创新尝试,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案来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陕西省旬阳县水利技术站  陕西安康  725700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田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工程建设又迎来了高峰,如何把握时机,探索一条新时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积极创新尝试,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案来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基于此,本文对旬阳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旬阳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
        引言
        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村农业产量的重要途径,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建设管理队伍等,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当前农田水利的实际情况可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利用率重要举措。对此,必须要强化相关人员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视,要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农田水利工程特点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分布的范围广泛,大部分发展农业种植的地区都有小型的水利工程设施;其次,农田水利工程较强的区域性,农田水利工程对我国部分缺水的地区而言具有较强的引水、抗旱功能,而对于我国部分易出现洪涝灾害的地区而言,则具有一定的防洪功能,水利工程的区域性特征明显;最后,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都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最终服务于农业农民,正是基于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因此很难吸引到私人资本投入,且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毕后,水利工程的后续使用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
        2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问题
        2.1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且不稳定
        由于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相对紧张,严重制约着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数量和规模。近几年,国家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对许多贫困县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虽然给予了很大的倾斜,但由于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来源的多层次性,结构复杂性,经常导致资金到位的滞后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工程建设资金被随意挪用或截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2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管理机制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和农村土地二次流转,农民的个体意识逐步加强,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心中甚至没有公字,广大农民只知道用水不去管水,有的地方则采用粗放型方式去管理农田水利工程。二是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建于20世纪,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而农田水利工程又不能做到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更加加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损毁,造成农田水利工程难以发挥正常效益。三是由于土地使用权在千家万户,农业种植结构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农作物的生育期不一致,从而需水时间不统一,造成农田水利工程难以供水,让部分农田无法耕种,促使农民垦荒造田,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们的生活埋下安全隐患。
        2.3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负面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水利的发展
        在推进城市化时没有或者是很少考虑农村农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严重破坏破田间路网管网,这样在农田中宽广的道路,就成为了在公路上游农田的大坝,这样就会出现大风大雨排水不杨的局面,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处理洪涝灾害的能力薄弱的情况。部分村庄又因为农田水利设施瘫痪,灌溉能力也不能达到农田的需求,在种植农作物时,利用临时的水管进行抽水灌溉,这样不但会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2.4高素质管理队伍缺乏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全能型队伍,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才能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得到充分的利用。就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相关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对保养、维修等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保养、维修知识,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时,未有效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依旧按部就班地采用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需求。此外,相关部门未定期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致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在水利工程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进行修理,大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率。
        3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资金的多渠道融入
        首先应当尽可能争取到国家资金,确保能够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正式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一步。其次,应当确保水价的改革工作能够得到全面落实,加强融资的积极进行,充分调动社会资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所对应的工程收益主要是来自于广大农民,因此在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时期,农民可以适当出资部分资金来为水利工程的建设以维护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此外还应当对社会资金和民用水利的作用进行充分调动和利用,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当对各部分资金的使用进行协调,为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最后还应当加强工程建设与土地复更的有机结合,以及环境保护工作和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的有效结合,从而形成一土多用的运转机制,充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2加快产权改革,把小型水利推向市场
        对以往已修建的水利工程,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五小水利”产权改革,改制水利工程,盘活水利资产,为进一步发展水利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对需要更新改造,恢复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要搞好产权制度改革,由群众自己去建设、管理和经营,决不能再搞建了无人管,坏了无人修,由政府背包袱的事情。二是对稍大的水利工程,群众无力修建管理的可实行租赁、拍卖等方式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经济让有能力、有实力的公司或个人进行修建、维护、管理,使工程尽早发挥效益。三是对公益性水利工程,多方争取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3.3因地制宜,坚持不懈地发展小型水利工程
        面对坡陡沟深,土地破碎,居住分散的特点,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少,易实施,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小型水利可因地制宜,遍地开花,覆盖面大,既可解决农田灌溉,又可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做到一水多用。

因此,要充分利用旬阳县降雨量相对充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小塘、小堰、小水窖、小水库、小抽水站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走“小工程大群体”的路子,因地制宜,在中高山区修窖集雨,在浅山丘陵地区建塘蓄水,在川道地区修渠引水,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集蓄天上水,充分利用地表水,科学挖掘地下水,大力建设水源工程。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以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户均一亩水田为总目标。从实际出发,制定好实施规划。二是合理确定工程布局。按照“宜塘则塘,宜窖则窖,宜井则井,宜渠则渠,宜站则站”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小工程,大群体”的方式,形成规模效益,推动水利建设再上新的台阶。三是制定科学易行的技术规范,以指导群众按照统一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标准去建设、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确保建设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设施的最大效益。
        3.4多规合一,整合资源
        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水利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通过“多规合一”解决工程不衔接、不协调、不统一、不执行、不管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形成了无视规划、轻蔑法规,造成各种消耗与浪费,二是“多规合一”解决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通过“多规合一”,创新空间规划体制机制,重构空间规划体系;四是通过“多规合一”解决市县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保障市县规划有效实施的迫切要求;五是通过“多规合一”解决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5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规划是农田水利建设有序推进的先导工程。我县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山、水、田、林、路、园、堤、村”统一规划,工程、林果、耕作措施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依靠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紧紧服务于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编制了《全县农村安全饮水规划》《全县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和《全县小水工程建设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防御体系,为扎实有效地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制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全县水利资源发展现状,以乡镇为单位制订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规划和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程按照设计标准规范建设。
        3.6完善维护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效益
        长期以来,水利行业“重建轻管”现象严重,工程的良性运行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和落实,水利工程未用时无人管,该用时却不能用。实践证明:水之兴利在于建,利多利少在于管,水利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目前,农户自己投入的小型堰塘、水窖运行正常,也发挥了效益,我们应总结成功的经验,立足实际探索新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水利工程按类别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确定管理单位和人员,实行跟踪管理;对农户自己修建的工程、承租或拍卖了的工程要加强引导,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其次是完善收费制度,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科学核定供水成本,制定收费办法,合理收取费用。三是加强维护,对所收费用在保证管理单位的运行成本外,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加强工程的日常管理,定期检查维护,保障用水户的合法效益。四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主动解决小型水利工程中的技术难点,加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问题。五是对水管单位深化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管理机构,提高工程养护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改善职工待遇,使职工人心稳定,全力投入工作,确保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3.7及时更新相关设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因此,要及时引进并因地制宜进行改进以适应发展当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另外,及时更新水利工程中的一些设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硬实力,特别是对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共享,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和实效性,在准确性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8坚持教育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坚持教育培养就是各级水利部门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和技术,全面帮助农田水利工程单位教育培养水利技术管理人员,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自觉承担社会职责,认真管好农田水利工程。二是加强业务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全面推广和使用新技术,让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三是加强管理方法教育,彻底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用户的关系,做到农田水利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开辟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新局面。在教育方式上采取长期与短期结合,培训与学历相结合,走出与请进相结合,技术与政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机关技术人员下乡县岗位锻炼,吸收应往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农田水利工程队伍,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使用水平的关键。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完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使用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梅.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J].河南科技,2014(4):233.
        [2]刘发琨.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23-25.
        [3]陈英.浅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6):133.
        [4]陈霞.浅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32):167.
        [5]黄杰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低碳世界,2020,10(3):120-121.
        [6]鲁佳慧.关于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研究[J].四川水泥,2015(9):207+245.
        [7]刘敏.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社区实践及其困境——基于产权社会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4):78-86.
        [8]赵国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与模式创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0):113-114.
        [9]张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后续管理与维护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25+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