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华铖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241
摘要: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无论是水力侵蚀、风力侵蚀,或是风水蚀交错,都有其复杂的成因和过程,有其客观规律。水土保持学科的综合性为科学认知、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只有科学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才能将水利工程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此,需要明确水利生态环境问题,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水利生态环境问题
1.1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
近年水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虽持续改善,比如内蒙出现稳中向好趋势,呼伦湖、岱海、乌梁素海等重要湖泊“十三五”期间加快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但治理和保护成效仍需进一步巩固。达里湖、居延海、哈素海等重要湖泊水生态空间保护、河湖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着严峻挑战。西辽河流域受自然降雨减少、流域下垫面条件改变和山丘区大量发展地下水灌溉等自然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承载能力,导致河道断流时长明显增加、断流情况明显加重,甚至上中游也出现断流。通辽市境内河道常年干涸,流域内多座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部分水库多年未能蓄水,水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2水工程建设存在明显短板
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很多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初具规模并不断完善,但由于治理河段长、任务重、资金有限,大江大河特别是黄河洪水持续时间长、凌汛频发,对工程造成破坏并淤积河道,水旱灾害防御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中小河流治理方面,由于我国河流众多,治理任务重和工程后续管护不足,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水资源配置方面,自治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由于跨度大、工程投资高,大规模长距离引调水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配置短板突显。水土保持方面,虽然经过长期不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多数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已显著好转,但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天然本底条件及总体生态环境退化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农村牧区安全饮水方面,虽然目前全区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部分地区水质仍然未达到标准,苦咸水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供水设施维修养护十分关键。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某区下覆基岩,上覆黄土层,在河谷中有砂砾石层堆积,长期受南北向河流切割及沟蚀发育的影响,加之黄土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易于冲刷和侵蚀,在长期的流水冲刷作用及其它外应力剥蚀作用下,形成了目前的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塬、梁、峁相间,丘陵起伏的特有地貌。坡耕地、塬面和坡面以面蚀为主,在水库周边陡坡段,经过雨水蚕食,多处发生塌方,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1近年治理经验
近年来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对水利工程所在区域进行了绿化和美化,效果十分明显,同时为当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积累了经验,主要总结为以下方面:
(1)以控制水土流失为前提积极发挥封山育林和种草措施优势。封山育林是以封禁为手段,采取封禁、抚育与管理相结合,实现水保林和草地形成的林草措施,主要是恢复和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种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部分,选择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草种固定土壤。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水源地保护,用围网将流域彻底封禁,同时撒播大量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草种,增加了植被覆盖率。
(2)加强保证水库运行安全,延长水库使用寿命,提高水库水质,采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对库区两岸进行植树种草,对水土流失严重地段采用工程措施进行高效治理,治理效果显著且高效。
(3)加强绿化美化,对项目区采用水保林和景观树相结合,乔、灌、草、花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治理效果良好,还可以把库区打造成旅游观光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2.2治理优化措施
(1)水土保持系统治理综合防治的成功技术路线
中国经过近几十年来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实践与理论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较为成功的技术方法,也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其系统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性。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实施了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各自然和经济单元按科学、协调、紧密衔接的整体部署,相互协调进行治理和修复而不是单一治理。第二,总体布局的系统性。我国各个河流流域上游、中游、下游按区位特点和优势协调一致布局治理措施,流域的左右岸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统筹布局治理措施,避免了顾此失彼。第三,治理措施的系统性。工程措施、林草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优化配置,形成综合防护体系,不搞单一措施。第四,生态与经济的系统协调性。治理水土流失、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与改变生产条件、发展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通过治理与生态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治理区群众增加收入创造有利条件。
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总体部署与布局是系统的、综合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也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实施系统综合治理。如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布局,乔、灌、草结合,带、片、网布局,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经济林等科学布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植物措施体系;又如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综合采用等高耕作、沟垅种植、免耕、秸秆还田、草田轮作、间作套种、休耕等,形成农业技术措施体系。除了技术路线系统、综合外,在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方面也要综合施策。关于资金投入方面,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引进有实力机构开展集中连片的治理和集约高效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应用市场机制,土地、资金、物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施股份制治理,等等。又如在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方面,运用政策鼓励与限制、监督监管执法、经济奖惩、社会化第三方服务、媒体舆论监督、公众参与、信用评价与惩戒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能力和成效。
(2)提高生态修复技术,推动行业领域发展
生态修复主要是用于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所以需要加强对生态修复机理、现状、效果和潜力等方面的研究,总结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实现生态修复技术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不断改进完善,不断提升我国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水平,以此来支撑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应用,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效的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进而推动整个行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治理效果
水源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后治理度达到95.48%,林草覆盖度达到60.76%,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环境条件大幅度提升。封禁治理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林地的形成,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强度由轻度流失降为微度流失。
结语
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就是水土环境,可以说,水土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修复对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有必要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0(16):102-103.
[2]张尚伟.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0,36(07):66-67.
[3]张丽丽,张光宝.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08):183-184.
[4]伏文兵,王凯.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9):181-182.
[5]丁军.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