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临床观察及痰培养分析体会思路总结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3期   作者:赵丽丽
[导读] 研究分析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痰培养体会。
        赵丽丽
        阜南县人民医院 安徽 阜南 236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痰培养体会[1]。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在无菌条件下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临床观察。结果:共培养痰标本100份,共培养细菌8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占63.75%,革兰阳性菌20株,占25%,真菌9株,占11.25%。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需进一步提高分析病原菌检测和细菌耐药性,完善治疗方法,不滥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率[2]。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痰培养;临床观察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其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染性肺炎,在临床上极易导致新生儿死亡,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在严重病例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也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药物抗感染是临床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常用方法,通过保护肺功能,通畅呼吸,消除感染,在治疗过程中,临床疗效的有效率取决于药物是否正确使用,因此有必要明确感染的病原菌。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痰培养体会,以下为具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在无菌条件下取痰标本进行耐药性研究和细菌培养。其中男新生儿56例,女新生儿44例,年龄5~24d,平均年龄(12±4)d。所有患儿均符合感染性肺炎诊断标准,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患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进行有关的常规检查,然后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经鼻腔内吸痰,装好痰液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先在光镜下检测痰液是否合格,以中性粒细胞大于25个,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视为合格。然后将痰液放入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和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上进行鉴定。
         1.3临床观察
        (1)环境管理:保持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空气新鲜。每天换气两次,每次1小时。室内温度控制在26℃,保证儿童有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喂食应少量多次。一次不要吃太多,以免呕吐、严重咳嗽或乳房排斥。鼻饲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臀部发红和皮肤感染。
        (2)吸氧:对于血氧饱和度低于85%的肺炎患儿,可采用鼻导管吸氧(0.5-1L/min)。如有必要,应使用面罩甚至面罩吸氧。NCPAP应用于呼吸困难和NCPAP适应症的儿童。密切观察吸氧效果,避免长期吸入高浓度氧气,以防止氧气中毒。
        (3)雾化吸入:按照医生的建议,每天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每3-6小时一次,每次10-15次下雨。氨溴索雾化促进痰稀释,使药物随吸入进入深终支气管和肺泡,达到抗炎、止咳、化痰、润泽气道的效果,能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促进排痰。
        (4)翻身和拍背:雾化后及时翻转拍背,促进肺分泌物由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引流,并用鼻导管吸痰。根据病情变化,及时送病人检查。体位引流、拍背、雾化后吸痰。吸痰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快,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先经口腔吸入,再经鼻腔吸入,以避免儿童喘息和哭泣时分泌物吸入肺部。吸痰压力为100mmhg,每次不得超过15s,如吸痰后出现紫绀,应增加氧流量10%-15%,观察吸痰前后分泌物的量、稠度、颜色、面色、呼吸音。
        (5)用药护理:每日液体量应均匀输入,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应为每分钟3-4滴,最快不应超过每公斤体重每分钟2滴,严禁在短时间内注入大量液体。为了避免肺水肿,导致心力衰竭。使用强心剂时,要严格控制药物用量,及时询问用药方法,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做好心电图监测,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观察指标通过在无菌条件下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总结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临床观察。
         2结果
        通过100份痰培养,共培养细菌8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革兰阳性菌20株,真菌9株,详情见表1。
 
         3讨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病,严重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其原因与免疫力低下有关,新生儿气管和支气管各有特点,如鼻腔较窄、短而直,黏膜细嫩,鼻腔充血感染后易引起呼吸困难,分泌物不易排出,气道狭窄甚至阻塞,咳嗽反射减弱,无法排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肠道,因此护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另外由于住院期间,可能伴有机械通气的措施实施,导致这类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经验性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手段对患者的感染病菌加以确定[3],从而了解患者病原菌分布以及病菌耐药性,对于治疗有极大帮助。新生儿气管、支气管发育不全,大多处于狭窄状态,黏膜纤细薄,纤毛运动不畅,易感染,气管易堵塞引起呼吸困难。重症肺炎患儿会出现呼吸道黏膜水肿、小气道痉挛、喘息等症状,肺通气功能严重受损。另外,小管腔感染后,肌肉收缩水肿,支气管、肺泡受累。因此,临床治疗,不仅需要清除感染,还需要改善肺功能。促进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从而避免肺泡萎缩,增强非纤毛区痰液转运功能,改善睫状上皮再生功能,维持上呼吸道正常的自净功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损害,恢复气道,减少痰对气道壁的粘附,促进排痰。
         4小结随着细菌种类在逐渐变化,各种细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变化,总的来说,由于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频繁,耐药性不断增加。通过对痰分泌物中细菌种类的检测,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合理用药[4]。
         参考文献
        [1]吕奎林,王丽雁,廖伟,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学检测及细菌药敏分析[J].重庆医学,2012(01):33-35.
        [2]郑申健,左满凤,舒琼璋,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5,021(002):44-48.
        [3]屈建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监测及药敏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012):104-105.
        [4]张均,余桂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监测及细菌药敏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54):164-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