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雄英
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第二小学 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在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整体性教育阶段内,小学教育时期具有着基础奠定的重要意义,在此时期教学工作的开展会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及价值观念产生直观影响并发挥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而德育教育则可以在另一方面教会学生怎样去更好地认识世界,甚至对世界做出改造。所以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历程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及时发现德育教育工作缺陷,持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策略是小学班主任的重要职责,而良好的激励措施则是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时期;德育教育;激励措施;应用策略
伴随着新课改在教育领域内的持续推进,德育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和逐步实现提升,进而导致了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因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面临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结合小学德育教育在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可知,怎样可以针对问题做到清晰发现和透彻分析,并通过有效性应对策略的探讨和实践迎接挑战直至解决挑战,已经成为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所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针对小学班主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何做到将德育思想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实现更好的渗透,从而更好促进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举措展开探讨尤为必要。
1. 小学时期德育教育激励措施的应用意义
小学生在当前年龄阶段和受教育时期,普遍会由于自身心智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而处于敏感、脆弱、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中,受此类心理特征影响,小学生往往会具备好奇心、自尊心与好胜心极强的性格特性。所以,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如果针对学生此种典型心理造成忽视,就必将会导致德育工作陷入僵局,甚至对于学生身心状态方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其有必要结合德育教育实际目标,借助激励措施的科学制定和有效采纳,协助自身实现教学引导性效用的充分发挥,进而通过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和及所存在差异展开认知,在减少学生心理受打击程度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开展存在的不足缺陷
2.1 德育教育忽略学生个性
尽管小学班主任在当前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普遍能够较为准确地抓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但部分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仍会由于难以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而导致自身德育教育具备笼统的特点。笼统教育具体指的是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开展阶段,因为将大多数学生所存在的共性心理特征作为教育依据,而导致学生个性被忽略,最终致使此部分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出现消极接受,甚至抗拒接受等不配合现象。
2.2 德育教育缺乏实践特性
正确的教学形式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根本性保障,而任何教学形式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在当前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小学班主任持续单向输出德育教育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灌输,机械完成德育理论的背诵和记忆,难以获得良好的课堂参与感受与反馈的现象。此类教学现象极易会使班主任片面认为学生已经完成德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学生却只认为德育知识仅仅是学习作业,因而难以具备自觉遵守意识,最终导致小学德育教育由于实践性缺失而阻碍教育目标顺利达成。
2.3 德育教育激励措施低效
小学班主任当前在针对激励措施展开应用过程中,常会因为针对激励措施的形式和内容缺乏思考和应用,以及没有针对激励措施等开展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而导致德育教育激励措施的教学校用始终处于低下水平,负面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成效。
3. 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激励措施的实践策略
3.1 紧抓学生心理,提升德育效果
小学德育教育目标良好效果的达成,离不开小学班主任针对紧密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激励措施的制定和采纳,教师通过此类教学激励举措的电恰当运用和深入贯彻,能够推动学生确实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在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德育对于自身成长的关键意义和重要效用,进而激发自身主动参与德育教育的意识和热情,指导自身自觉完成对于理论的实践运用,推动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在此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较强自尊心特征,针对日常表现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开展表扬并进行奖励,通过告知学生家长孩子成绩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德育教育与接受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2 结合生活实例,营造德育情境
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进步,帮助学生道德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进而保障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德育知识利用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德育具有着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重要特点。所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必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教育经验积累以及课堂知识深化,引导学生在生活环境下积极开展观察和思考,通过生活小事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塑造学生行为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弘扬传统美德,蕴含德育观念的事情现象,如尊重长辈、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等,使学生在具备相应德育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小作业,使学生通过为父母做家务,以接受父母鼓励反馈和奖励;过马路时遵守交规,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以获取班级内部的奖励与表扬;或是教师以身作则,随手捡起垃圾,主动帮助同事,细心关怀学生等形式,使学生在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中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3.3 留意教育实际,注重有效激励
准确抓住恰当时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激励举措的科学选举和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小学班主任实现激励措施应用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
例如,教师在开展爱护环境教育课堂时,就可以为学生抛出如:“有哪位同学知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爱护环境行为呢?”并结合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在学生依次完成课堂问题回答后针对该部分学生做出表扬,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如:“没举手的同学肯定还保留着更好的想法,所以下次也一定要积极回答问题哦。”此类话语的运用,针对未举手学生展开鼓励,促使激励措施在学生群体中取得更好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推动学生身心状态实现健康发展,推动学生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平实现提升。因此,小学班主任在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有必要通过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与独到的教育视角分析等能力的运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并得出差异化的心理特征结果,进而结合必要性激励举措有的放矢的采纳,实现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参与热情的提升和工作成效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梁少云.基于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探索[J].知识文库,2020(15):58+60.
[2]章芳.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激励措施应用探讨[J].华夏教师,2020(17):88-89.
[3]王小平.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96-197.
[4]冯宁博.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J].课外语文,2020(10):141-142.
【作者简介】:亢雄英(1978.7—),女,汉,陕西省米脂县,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第二小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班主任德育思想工作如何渗透日常教学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