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锦响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黎塘镇启明小学 530409
摘要:近些年,伴随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大力开展,要求小学数学课程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教授书本内容之外,还应将授课重点落于如何引领学生将课程内容运用在实践中,用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数学模型思想,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实力。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唯有在向学生教授好书本内容的同时,为学生创建出生活化的课程情境,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建模思维,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助力于课程质量的实效性得以提升。鉴于此,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的介绍了数学建模思想,并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总结了几点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模型思想;课堂教学
引言
在国内经济建设工作逐步深入进程中,促使新课程改革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在此期间数学模型思想愈加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数学模型思想,除了可以激起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致之外,还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助力于学生数学实力的提升,进而保障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效性达到教学大纲的标准。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展开研究,很有必要。
一、数学建模思想简述
所谓的数学模型,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一种借助数学语言、方式来表述数量关系、事物特征的数学化模型结构,在目前数学模型已经被大范围的运用在了多个行业之中。站在广义角度分析,数学定义、数学公式、数学法则等,都可以被视为数学模型,而且属于高度概括性质的数学化结构,凝聚了数学相关的思维观念,其运用数学符号、数学表达式的方式展现出来。经过对比分析符号化的思维、数学模型思维,可以得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二者的适用性、普及性都比较明显。因此,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使用效果也很理想。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多与人们平时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因而在小学数学课程授课期间,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有益于小学生快速解答出应用型的数学问题,继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实力,引领学生找到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技巧,这样就能为提升学生日后数学学习实效性提供保障。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有效策略
(一)引领学生形成建模意识
站在实际角度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授课期间,课程教师如果想要提升数学教育质量,就应首先摒弃老旧的授课模式,正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性,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从多个维度做出思考,比如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业情况、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等,为学生设计出多类多样的课程活动,用以汇集小学生的关注力,提起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致,继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环境之中,渐渐地形成数学素养。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课程教师向学生讲解“10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时,便可为学生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期间,察觉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存有的潜在关联,同时在此基础上创建出数学模型,拥有数学建模思维,助力于学生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此外,基于数学建模的方式,可以为学生创建出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透过图形感知到数学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继而运用在实践中,以此强化小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创建出生活化的课程情境
对于小学阶段的课程来讲,数学属于特别关键的一门课程,并且是一门基础性质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有益于扩展学生的思考范围,使其联想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减弱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难度,提升小学数学课程质量。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授课期间,课程教师应当参照书本内容为学生创建出生活化的课程情境,借助数学模型概括课程内容。在此期间,值得课程教师注意的内容是,务必不能脱离现实向学生教授课程内容,应当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借助图形表述、语言表述等方式,为学生创建出生活化的课程情境,而且还应思考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如此才可以将数学模型思想的效用彰显出来。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授课期间,教师向学生教授“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相关课程内容时,如10-3=7,此时课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出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有10个苹果,王名与爸爸妈妈一人吃了一个苹果,还剩下7个苹果。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联,便于学生容易理解。在此之后,便可引领学生自主解答,运用小木棒的,摆出这道数学题。最后,课程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再向学生提问,在平时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哪些情境可以使用到这样的模型,以此扩展小学生的思考范围,创建出更多的数学模型。
(三)强化实践指导作用
作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在课堂授课期间,除了应当为学生创建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之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建模思维。为此,课程教师应将其所具备的导向作用体现出来,引领学生找到数学模型思想的益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运用能力。基于此,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在生活化课程情境中,应当想办法扩展学生的思考范围,引领学生主动地挖掘数学问题,解答数学问题,同时运用数学模型思想,简化数学题的困难程度,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地找到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技巧,用以保障数学课程实效性得以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教育体系架构而言,数学课程属于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并且是小学阶段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一生的数学学习都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在课堂授课期间,应当摒弃老旧的授课模式,更新教育思路,将教学重点落于如何借助数学模型思想,提起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致,进而引领学生形成数学应用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效性,促使小学生的综合实力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黄效武.渗透模型思想 培养学生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策略[J].新课程(上),2019(12):58.
[2]吴益群.心中有“型”,学习有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J].中华辞赋,2019(07):63.
[3]周昕.合理定位 有效渗透——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