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美术课堂中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   作者:徐丽霞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艺术课程的开展愈发地重视起来,力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美育作为与素质教育要求十分符合的教学理念,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将对美育在美术课堂中的体现展开研究。

徐丽霞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人民小学  514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艺术课程的开展愈发地重视起来,力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美育作为与素质教育要求十分符合的教学理念,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将对美育在美术课堂中的体现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课堂;美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3-055-01

        前言
        美育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行下必不可少的一环,在美术课堂中实施美育教育,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绘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眼睛,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由此可见,对美育在美术课堂中的体现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1欣赏评述美
        美术的主要表达方式时给予他人视觉上的冲击感,因此,想要实现美育在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教师就必须把握好艺术鉴赏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艺术鉴赏活动中,生动形象的了解美术知识。另外,在开展艺术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位置,给予学生启发,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从而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锻炼学生表达美与探究美的能力,并使教师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鉴赏情况,明确学生的优势与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纠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美术作品,促进美术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为美育在美术课堂中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随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艺术作品,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在学生欣赏艺术画作的时,教师可以根据艺术作品的类别为学生播放合适的音乐,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在一段时间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如:“艺术作品中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该画作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特色?”、“请简单地谈一谈画作中的色彩搭配巧妙的地方?”等,鼓励学生进行评述,检验学生的鉴赏情况,在提升学生美术综合学习水平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2表达呈现美
        在学生对美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提高教学难度,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究美术知识,积累学习经验,提高自身的美术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到色彩时,教师可以选择两幅具有明显差异的画作,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探究不同作品所呈现的美,感受不同色彩代表的情感,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有效的延展空间,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造力能够得到良好的构建与提升。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在对比两幅画作时产生的灵感,围绕色彩的使用进行创作,给予学生表达的平台,锻炼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进而实现美育在美术课堂中实施的有效性。
        3探索研究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时,应注意美术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衔接,满足美育教育在美术课堂中实施的基本要求,时常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启发,使学生能够将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接,明确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以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待美术知识,获得新的见解与创作思路,进而提升学生探索研究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写生活动,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公园、野外、生态园等能够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地方,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与记录美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实现美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4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相融合
        为保障美术教学进度,教师通常会采取统一的要求规范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学习,虽然对美术课堂的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对于美术这一特殊课程,需要学生保持思维的高度灵活,在统一要求下的美术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容易被削弱,无法有效地激发创作灵感,进而对学生美术创造力的提升造成了阻碍。并且,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对待事物的看法、知识积累的不同,在统一化的学习模式中,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极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平衡,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对此,教师可以采取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相融合的方式开展美术课程,在稳定大的美术教学发展方向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使相同情况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内,便于教师管理。之后,教师需要给予不同的小组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使学生能够在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相融合的美术课堂学习中取得最大化的提升,达成美育教育对学生的有效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美育在美术课堂中的渗透对学生具有诸多的良性影响,是推进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对此起到高度的重视,积极地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更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传递美育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在美育的熏陶下,具备美的理想和品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进而为社会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朔.试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真正实施美育[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1):67.
[2]袁芳.关于学生美育的一点思考[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8(03):4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