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丰台工务段动力设备车间 北京 10007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这个伟大的成绩离不开我国交通运输的便利。2019年我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铁占3.5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目前的铁路线路仍以普速铁路为主,普速铁路的线路安全直接关系着铁路运输的发展。目前普速铁路问题主要发生在轨道接头、曲线以及道岔部分的病害,而道岔部位出现病害一般更为复杂。在这样的情形下,做好铁路道岔病害的维修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对普速铁路有砟道岔的病害进行深入探讨,并对道岔各部分产生病害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同时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铁路运行的安全能力。
关键词:普速铁路;有砟道岔;病害;措施
引言
铁路事业的高速进步为我国的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在我国高铁线路大放光彩的时刻,普速铁路也在默默的为我国的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普速铁路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运输渠道之一,其在社会的发展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我国普速铁路线路特点而言,其薄弱环节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接头病害、曲线病害以及道岔病害,其中发生在道岔部分的病害是三种病害当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道岔病害整修力度,从而保障铁路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普速铁路道岔病害
1.1 道岔部分没有保持水平
在列车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不同行车方向的车辆通过量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导轨的岔枕上出现的磨损程度不同,而这些不同大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钢轨接头因为长时间不同程度的碾压会出现接头部分较低,钢轨中间部分拱起的现象,从而导致钢轨的磨损程度不同;②由于岔枕中部低凹,会出现导曲线反超高、钢轨位置偏低等现象,从而引起摩擦不均的问题;③在铁路运行的过程中,因为日常保养工作不到位,可能导致道岔排水不良、道床板结,从而会造成道岔下的地基出现沉降,在加上两个方向行驶的列车密度不同,使钢轨水平问题更为严重。
1.2 道岔方向不准确
在最初铁路线路铺设或对道岔更换时,出现没有摆正道岔位置的现象,从而使该道岔与前后道岔、线路不能平顺的衔接。在道岔维修过程中,施工人员可能会只顾一端,不从整体进行查验或是只关注直股,对于曲股没有相应的重视,这也可能会造成线路与道岔衔接不良的现象;处于山坡上的普速铁路,存在因为线路的移动而改变道岔的方向的问题,如果这时两条线路均为单行线的话,会拉长或压缩道岔,从而无法保证方向的准确。
二、各部分病害产生的原因
2.1 尖轨部分
在普速铁路道岔病害中,尖轨部分的病害是较为严重的一种。该部分出现病害的现象和主要原因如下:
(1)尖轨方向不良。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铁路长时间的运行磨损,尖轨部分发生形变弯曲,造成尖轨顶铁出现或长或短的现象。并且在日常的维修中,工作人员为了让尖轨部分与基本轨密切贴合,私自加长控制杆,导致控制杆的长度无法进行精准的配合,从而对尖轨的导向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在尖轨制造后未对其进行有效调直或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碰撞造成尖轨形变都会导致尖轨与基本轨贴合不紧的现象,从而影响尖轨方向的准确。
(2)尖轨跳动。
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如下:①尖基轨接头螺栓松动,尖轨与基本轨的间隙过大,滑床板破损,列车通过道岔时就会出现尖轨跳动的现象;②在日常的维修保养当中,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的调整尖轨滑床板,对于低接头、高隆腰的现象没有进行及时处理,从而造成列车碾压过后,尖轨跳起。
(3)尖轨与基本轨贴合不紧密。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①基本轨没有压入轨道槽内;②道岔中岔枕前后的轨道不平顺,影响尖轨的贴合;③滑床台部分的磨损较为严重。
2.2 辙叉部分
撤叉部分作为道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害程度将直接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性,严重的辙叉病害会直接导致车辆脱轨。辙叉部分发生病害的现象和原因主要如下:
(1)撤叉心沉降。撤叉心作为车辆转线的必经之路,通过总量相较于道岔其他部位更高,由于辙叉自重较大又处于岔枕的中心,一次性捣固不易捣实,造成撤叉部分的基础不牢,撤叉部分的岔枕常常出现不均匀下沉、歪曲的现象。除此之外,辙叉部分的岔枕较长,质量很大的辙叉心又压在岔枕中间,如果捣固作业不慎,很容易将俩外侧护轨部分捣高,破坏道岔的前后高低和水平。
(2)撤叉方向不准确。撤叉部分所贴合的钢轨常常会出现“歪扭”的现象。而造成这中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撤叉尾端过宽。辙叉跟端宽度超过标准宽度的原因一是制造时超过了正允差,二是高锰钢辙叉材质硬度不足,被压堆后顶面变宽,造成侧股钢轨外移,形成“臌肚”。除此之外,辙叉下有严重的暗坑或吊板,车辆通过时下沉较大,导致动态水平、高低超限。如果辙叉前后方向不好,会加大了列车蛇形运动和轮对冲角,导致出现车轮撞尖或挤堆护轨的现象。
三、道岔病害处理对策
3.1 调整道岔方向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道岔方向进行粗略调整后,还需采用科学的改道策略对小弯进行校准,其中拉绳法便是其中最为便捷的校准方式之一。该种方式是采用30m左右长的线绳两端固定在轨枕上,固定位置应当放置在已经调教好的轨道处,并且离钢轨非工作边30mm,之后对每根轨枕进行拨动都要对钢轨非工作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以30mm为标准,超过1mm时便需要进行调动校准,以此方法来对道岔的方向进行调整。
3.2 调整尖轨轨距
在对尖轨顶点处进行调整时需要对尖轨尖端的轨道距离进行固定,在对尖轨尾端进行调整时,需要固定尖轨尾端的轨道距离,以此来调整尖轨的轨距。
3.3 调整撤叉部分
对撤叉部分的调整首先需要去除钢轨飞边,将贴合处打磨平滑,而后进行改道工作。
四、结语
在普速铁路的运行当中,道岔是其中最为中的要部分之一。通过道岔的调整能够实现列车不同线路的转换。因此,保障道岔的安全稳定是铁路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有效解决道岔产生的病害,相关人员应当从产生病害的原因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丰博.铁路线路病害成因及维护策略[J].中外企业,2018(31):201.
[2]牛增建.咽喉区道岔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J].铁道勘察,2019,45(05):116-119+130
[3]唐隆.铁路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观察[J].科技资讯,2016,14(3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