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 文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实验中学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生德育发展的最佳载体,自然成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有效手段。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笔者认为,构建“学习场”,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习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培养既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追求的目标。构建学习场,提升学生学习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中意义重大。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以生为本,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场”的概念来自物理学,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真实存在,比如引力场、磁场等。著名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最早将“场”这个概念引入到教学过程,提出学习场论,中心思想是用“场”表示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生活于其中的整个心理世界。它包括有可能影响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事件,也包括具体的或想象水平的心理现实,是在当时情境中同时发生的诸方面。勒温认为,有效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领悟(理解)、目标和认知结构。一个人一旦知道了吸引他的目标,就试图寻找得到它的方法,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学习是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是和谐的“多元互动,自主探究”,探究式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习场的现实的具体的表现。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创设了现实的学习情景,构成了学习过程的学习场。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要改变课堂,就要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静悄悄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他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今后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人能动的活动的前提中,就有与人或物的“应对”。这也恰恰说明学习场对学习发挥着实际的、现实存在的重要作用。
新基础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研究学生、学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让知识自然而然地生成,这是学习场对于学习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现实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学习场理论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生德育发展的最佳载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有效手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受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影响,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八个方面,这些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在简单的说教和机械的记忆中,而要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学习场,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学习力,让知识通过引发而被学生追求,让能力在体验中生长生成。
比如,在准备《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程的时候,备课前需要对整个课文的内容及涉及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制观念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梳理与总结,将课本涵盖的知识点分析出来,确定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对网络社交、网络资源以及网络语言等网络附属品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网络“虚拟性”、“欺骗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自主学习,产生与教材、教师、同学的相互作用和“应对”,形成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建构学习场,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目标,积极的引导并培养学生发展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学法守法的核心素养。
那么,如何正确利用学习场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呢?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为学习场的构建准备了条件,设定了框架。二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关注年段特点,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把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深入”而“浅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软着陆”。在创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境中,学生的心智活动被教师的教学机智激活了,课堂气氛就可以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也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了逐渐的培养和完善。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学习场构建的主要方面,对于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至关重要。三立足教材,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从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自主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素养培养学习场,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欣赏展示,达成新知的生成,也即杜威所说“教育即生长”。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是学习场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线上线下无障碍学习场,无论在2020年疫情情境,还是回归正常教育教学,都将发挥其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无时空限制、无生理心理压迫等的自主自由自觉学习的优势,必将成为今后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乃至所有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五是发挥好教师的“作为”。叶澜教授在首届“新基础”成果报告中强调: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交流、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教师自身首先要做出示范,要礼貌郑重地倾听学生的发言,更要注重去体会学生话语中潜在的复杂的心情和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与学生的想法共振,与学生建立一种轻松的基本的信赖关系,才能确切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核心素养的生成,为构建“学习共生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的角色任务更加丰富了,教师按照课堂流程的推进相机变换着“组织者”、“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提升者”等身份。“学习共生体”、“学习共同体”都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基于学习为第一要义的学习场。
总之,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就是构建充满学习氛围的,以生为本的情境,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以发展和培养。在这样的“场”效应中,学生的“学习力”能得到有效提升。生成“学习场”,不单单是物理环境的设计,还包括了师生“交互主体关系”的新型“关系场”的确立,即民主和谐共生体或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也只有如此,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创造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贾新文.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探索[J].成才之路,2020,(16):21-22.
[2]费浩芳.学习场 探究链 作业园:语文“作业共同体”实施策略[J].新教师,2020(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