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节日教育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许敏霄
[导读] 节日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和认同
        许敏霄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317200
        摘  要:节日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和认同。本文试图以“和”为魂,将节日作为和合文化理念落地的有效载体;以“合”为径,融合主题、融近生活、融入区域、融进家庭,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家长、环境资源等,以瑞吉欧方案教学为鉴展开活动。让幼儿在主动参与设计与庆祝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节日的主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幼儿园三年重复又有变化地过节中感受节日的快乐,享受充满仪式感的生活,静静滋养幼小的心灵。
        关键词:和合文化 节日教育
        
        天台山作为中华和合文化主要发祥地,有和合二圣:唐代诗僧寒山子与国清寺诗僧拾,他们是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和合文化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合、人与人和合、身与心和合的精神要义,又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节日指的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庆祝就是一种纪念,纪念就意味着是一种重复。古人的尊重与敬畏感也是通过各自生活和文化仪式表达出来的。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祝福、团圆、喜悦、尊重、热爱、勤劳、感恩等观念,既是一种“和”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和认同。传统传统就是要传,要继承下去,这样才会被人所记住和熟悉。
        我园基于和合文化“贵和持中”的“和”文化理念,将节日作为“人人和合为善”文化理念落地的有效载体;以“合”为径,融合主题、融近生活、融入区域、融进家庭,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家长、环境资源等,以瑞吉欧方案教学为鉴展开活动。
        下面以《春节》为例,谈谈我们的实施路径:
        一、融合主题——以“节”为媒,品味节日的精髓
        节日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过节的快乐,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扎根在幼儿的心底。传统节日既然称为传统,就是要继承下去,要继承的东西就是节日的本质。如果成人过节都只是忙碌或应付,那么孩子们就会更多地从物质层面去理解和感受节日。如果节日对我们充满了意义,我们很兴奋地去准备,充满期待和盼望,充满敬畏之心去过这个节,那么孩子也能潜移默化感受到节日的内涵。
        1.理清思路:追踪溯源,找寻节日的本质
        传统节日有些起源于古人的祭祀仪式和传统习俗,如春节、清明、中秋;有的源自对人或事件的纪念,如端午。每个节日的仪式和背后意义都不相同,因此节日来临前,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题审议。我们以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为引领,遵循适宜性、发展性原则,敏感捕捉幼儿的不同需求,合理利用建构式课程中的教育资源,以地方习俗为本源,对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情境脉络进行梳理与架构。重点讨论和研读每个节日的本质:“节日能给幼儿带来怎样的意义?如何基于儿童的需求和年龄特点,找寻合适的主线,以整合意识设计主题,凸显重复又有变化过节的理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过节的主线和节点是什么?如何凸显体验和乐享?……”
         比如春节俗称“年节”,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2]“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在这么多的信息中,我们汲取到易于幼儿感受和体验的春节和谐、团圆、尊重、感恩、合作互动的正能量精髓,结合幼儿年龄段的心智发展水平,梳理出了众多节庆元素。

        2.价值判断:谈话调查,捕捉节日兴趣点
        我们要架构一个以孩子为核心的节庆行动方案,就必须要基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想在节日里干什么?对哪个节日元素最感兴趣?然后再来思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但孩子的兴趣点会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作出价值判断,找寻合适的主线展开深入学习。

        比如,我们通过“关于过年人们在忙什么”的话题收集,有孩子对过年买新衣服、买吃的东西很感兴趣,舞龙、红包、放鞭炮也是幼儿必谈的话题。也有孩子说: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整天就打麻将、打扑克。一下子引起大家共鸣。这个话题幼儿虽然也很感兴趣,但它对幼儿体验春节团圆、喜悦、忙碌、祝福等核心经验是否有帮助呢?我们又该怎么处理这个话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后,给于适宜地回应但却不深入:“过节亲朋好友难得相聚在一起,大家借助麻将和扑克与朋友一起娱乐,以放松自己的心情,这也是大人们在过节时才有的一种特殊娱乐方式。”最终根据部分孩子对奶奶妈妈们参加节目排演上村晚的兴趣,确定以春晚为元素展开庆典,因为单个元素做得越深入,节日内涵也就会体验地越深刻。
        3.确定方案:对话幼儿,师幼同构情境脉络
        幼儿的经验获得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关键。幼儿只有通过亲身参与节庆活动的设计、筹备与参与等实际行为,才能使个体与环境接触,对话节日文化,从而产生直接经验,这种经验也可以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因此,当确定了“龙湾春晚”主题节庆活动由大班来承担设计与组织活动后,我们也开始思考:“中小班孩子能为春晚做什么筹备工作?关于春节的习俗仅仅停留在年前幼儿园内的庆典吗?真正过节时幼儿都在家过年,这时家长们又该和孩子怎样一起过节呢?过节回来后我们用什么方式帮助幼儿梳理节日中得到的经验和体验?”
        由此构建了“春节”主题节庆活动大框架(如下图),以过年为主线,“天台特色年俗”为辅,包含寒假在内前后近2个月的园本节庆活动,含“年前的忙碌、喜庆的春晚、春节任务卡、幸福大圆桌”四个内容。

        年前的忙碌主要是经验准备阶段(由家园共同完成);喜庆的春晚主要是体验性活动阶段(重点在幼儿园进行主题学习活动,家长配合孩子完成设想);春节任务卡主要是天台过年习俗的体验和收集阶段(重点由家长配合,与孩子一起完成);幸福大圆桌主要是体验团聚、见闻交流阶段(幼儿园主题活动为主,家长配合完成)。
        4.策划筹备:参与节日的设计与组织,做节日的主人
        态度上的尊重与重视,行动上的用心与认真,会让孩子体会到仪式中蕴涵的爱与尊重,也才会让孩子体会到仪式感。因此,我们的节庆主题活动更多强调的是节日筹备过程中幼儿的亲身参与,从而感知节日的意义,建立起对各种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过节时幼儿将自我与他人进行辨别,建立关系,通过情感、人际与语言的沟通、学习,体验成长的快乐。
        如:当师幼共同确定办一台《龙湾春晚》的主题任务后,我们以“合”为策略,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家长、环境资源等,与游戏结合,利用区域和一日教育活动,引发幼儿对节日的期待、参与设计筹备节日和庆祝节日作为主题实施的主旋律。通过“春晚是什么——我也要上春晚(春晚节目征集、筹备、选拔)——吉祥物的征集——龙湾春晚终于开演了”的情境脉络展开了为期2周的持续活动。以大班幼儿为主力军,策划和设计春晚,中小班分别以《龙》和《红色的年》为切入点助力春晚的方式展开联合庆典活动。幼儿在期盼和筹备中,以积极愉悦的情绪等待着节日的来临,充分感受到了新春喜庆、热闹、期盼的节日内涵,并在节目被演和演出中获得与人合作的经验和被人认可的成功体验。

大班微主题《我要上春晚》内容架构(时长2周)

        二、融近生活——以“体验”为基点,体味节日的习俗
        体验是过节时幼儿与自我、他人、自然、传统文化的互动方式,也是节庆课程实施的主要方法。
每个节庆小主题会有选择运用参观、谈话、模拟庆典、游戏情境、社会实践等,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多元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与习俗。每一活动设计,均考虑到给予幼儿充分体验的时间、空间,以行动引领幼儿与家长共同从事与节日相关的体验式活动,帮助幼儿不断以身体感受并记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精髓,并由此获得身体精神的锻炼与滋养。
        1.亲手自制节日美食
        凡是节日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吃产生关联,美食是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幼儿最活跃的也是消化系统,那么如何才能吃出文化,吃出传承呢?张雪门行为教育理论认为:体验丰富的感官经验和广泛的社会经验,是幼儿发展各种才能的基础。因此,在“和.乐”节庆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拥有生活体验馆的便利条件,在节日来临时,让幼儿从参与美食的材料收集开始,逐步经历食材的准备、自制美食和美食分享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手、味蕾、感受食物制作的过程,体验大自然给于的恩赐,体验节日的内涵。
        天台在节日美食上又独具特色,好多节日都会吃饺饼筒,尤其是春节的节日美食中,天台山特色小吃占的比例最大,而且很多美食都与济公有关,因此美食也是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因此,活动中我们遵循成人忙碌制作美食准备过年的习俗,边让幼儿积极筹备《龙湾春晚》;边同步跟进幼儿参与美食食材的准备、自制美食和美食分享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手、味蕾、感受食物制作的过程,体验大自然给于的恩赐;并从饺饼筒的传说中,品味天台人勤俭节约优良品质,增强感受年前人们为节忙碌的内心体验。美食的筹备也是小年龄孩子体验过节时的重点活动,因为越小年龄的孩子越是停留在味觉阶段,他们就是在参与筹备、制作美食和品尝美食中,感受节日的文化。
        2.全程体验节日的习俗
        每个节日总有自己独特的习俗,让孩子充当节日的主人,在亲身体验习俗的过程中加深对节日内涵的理解。如春节与幼儿一起体验挂灯笼、舞龙、赶集等。为准备春晚而参与赶集、扫尘、节目排演、道具准备、舞台布置、美化环境等是幼儿很好的体验节前氛围的最好契机;也是大年龄孩子庆祝过节时的重点工作。因为随着经验的增长,大年龄孩子逐渐从味觉阶段走向美的创造与节日筹划阶段,他们是节日的主人,在与家长、教师一起忙碌迎接新年到来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年味,也能更深刻理解春节的内涵。活动中幼儿可以是集市中销售员、招员;也可以是春晚中的演员、主持人、忠实的观众等,整个活动也凸显了大年龄孩子的设计、组织和参与筹划能力。
        三、融入区域——“游戏”为本,感受节日的愉悦
        实施节庆课程时,力求关注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让文化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在深度体验中产生自发的兴趣。
        1.班级区域中,亲身参与节庆的环境布置
        节日庆祝时大量的节庆元素会在幼儿园、班级、操场等场合呈现。在“和.乐”节庆课程中,这些事情基本上就是幼儿的日常工作。我们会将这些准备工作投放至区域,让幼儿自由选择进入区域中剪剪、贴贴,为布置环境而不断忙碌。如:制作鞭炮,彩链、写福、制作年画、挂灯笼等。
        2.混龄区域游戏中,融入节日主题活动
        当节日来临之际,幼儿园每周四的混龄游戏日就成了全园孩子自由感受体验节日习俗、进行节日筹备的惬意场所。游戏日时各坊主们就会在工作坊的主题设置中有针对性地融入节日元素,供幼儿自主选择进入游戏或体验。
        如:在春节主题来临前的全园混龄游戏日时,各工作坊就会以迎春纳福为主题展开活动,如:道具坊成了制作春晚节目需要的飘带、头饰;创意坊成了龙湾春晚舞台设计工作室;小剧场成了孩子们自导自演的节目排练场;阅读吧成了临时导演组办公室,学做“春晚表演计划书”……等。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学做自由组合、分工合作,也学会接纳他人的意见,有异议时,会协商解决问题,深刻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四、融进家庭——以“资源”为载体,拓展过节方式
        众所周知,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具有多样化的职业经验和文化背景以及独特性的兴趣特长,这是一种特殊且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建立家长资源资料库、成立家长志愿中心、园方和班级家委会、建立激励机制等途径,以幼儿园为龙头,通过微信群、校讯通、家长会、方案公告书等多种方式,紧密联系家庭,努力形成教育合力,让家长成为课程中的第二活动主角。
        1.家长助教,介入课程活动实施
        通过指导热心有特长家长,协助教师组织和引领其他家长介人,既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便利,更弥补了幼儿园课程教育资源的缺失。如:外婆奶奶们入园帮助指导生活体验室里的天台山小吃制作;体育老师的爸爸们入园当春晚舞龙教练,妈妈们进入混龄游戏日的工作坊帮助指导幼儿制作道具等。
        2.周末亲子实践活动,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
        周末亲子实践活动,均由班级家长委员会负责活动方案的拟定、场地的勘查、活动的组织等,班级教师作为活动指导师,结合当前班级幼儿的需求和节庆活动的目标,指导家长拟定方案,并参与活动前期的策略和活动过程。
3.和合幼教线下亲子活动,拓展过节的方式
        和合幼教是在妇联顶层支持倡导下创建的公益性公众平台,在主题活动需要家长参与时,我们就利用这个平台,面向全集团家长征集活动志愿者,吸引有兴趣的家长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便利与保障。如:《趟市日 拣年货》《天台小吃节》等。
        以节日教育为载体,我们将和合文化、传统节日、幼儿园“和”文化,通过幼儿的活动,逐渐向家庭、社会弥漫延伸,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也建立了家园合作共同体,让家长成为节庆课程的有力保障。节日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过节的快乐,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扎根在幼儿的心底。

        [1]春节: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存储.2016-11-02
        [2]全国人大代表徐明正:应适当延长春节假期.陕西传媒网[2016-02-01]
        [3]春节等民俗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网易[2018-06-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