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森特·梵高《第一步》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刘彩琳
[导读]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著名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刘彩琳
        华东师范大学200241
        摘要: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著名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于1890年法国圣雷米疗养院完成了作品《第一步》,本文采用了费尔德曼的四步鉴赏法对梵高的作品《第一步》进行品读,这幅作品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梵高在创作后期对生活的态度与希望,也体现了他的理想追求,他将炽热的感情融入到了艺术创作当中,使得画作鲜活、和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梵高;《第一步》;四步鉴赏法
        一、创作背景
        1853年3月梵高出生于荷兰南部的津德尔特(Zundert)的一个新牧师家庭,他15岁退学后做过许多职业,由于性格孤僻一事无成,最后在弟弟提奥的鼓励下开始投身于自己热爱的视野,成为一名画家。1886年梵高游学巴黎前,由于受荷兰传统画派和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他的绘画风格写实且色调阴暗。自1866年游学后,他接触到印象派和新印象派诸多画家与作品后深受启发,他从日本浮世绘中吸取养分。此次巴黎之行,开阔了他的视野,他画风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他的画面的色调上,早期的沉闷昏暗的色调与后期鲜艳明亮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的窘迫、精神与身体的病痛等种种打击,给梵高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他还是努力生活,依赖艺术创作疗愈精神世界。
        《第一步》这幅画的原作是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858年创作的《第一步》(First steps)。与梵高的临摹之作相比,两幅作品构图完全一致,但在色彩、笔调和表达的绘画情感上,各具特色。米勒的作品一直是梵高的绘画检验标准,梵高用粗厚有力的笔触以及单纯强烈的色彩对比,给后世留下了这幅视觉冲击力极强且饱含真情的作品。《第一步》临摹于梵高自杀前9个月,那时他的弟妹乔正怀着一个孩子。这幅画对梵高和提奥一家来说意义重大,梵高的作品中并不经常描绘儿童,但从《第一步》中可以看出他对新生命的向往与喜悦之情,这件作品也是梵高对生命和情感象征的代表。
        二、费尔德曼鉴赏方法
        20世纪后半叶,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尔德曼提出美术鉴赏程序,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8~111]
(一)描述
        客观的描述画面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内容,如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等。[2李雅煊,刘玉蓉.品读《贺拉斯兄弟的誓言》[J].艺海,2016(03):85-87.]
        1.画面内容
        乡下明媚的夏日,一对夫妻在自家门口帮小女儿学步的场景,画面左下方女婴的父亲放下了农具,蹲在地上张开双臂,鼓励女儿向前走。
        2.题材
        这是一幅描绘农民生活的风俗画。
        3.风格
        运用写实的风格刻画人物,具有浓烈的梵高个人风格特点。
        4.感受
        画面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温馨和谐,这幅画让我开始关注生活的本质,平凡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感动。
        (二)分析
        从美术语言的形式原理方面对美术作品做细致分析。例如从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等。[3周兴红.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四步教学法[J].学周刊,2013(04):94.]
1.色彩
        通过画面的色彩提取,我们可以得出颜色的占比情况,其中,绿色占画面的52.49%,黄色占画面的41.02%,蓝色占画面的6.49%;画面采用高明度、高饱和度的蓝、黄和绿色,让人感受到了活跃的生命力。

梵高将自己的思想与内心情感赋予到色彩中,使这幅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生命力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2.线条
        整幅作品由长度不等的线条组成,尤其在植物的塑造上,多用弯曲的短线条来表现植物叶子。这幅作品创作于梵高绘画晚期,由于作者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所以画中人和植物的外部被框上了黑色的线条,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厚重感。
        3.构图
        作品中主体人物、植物和房屋构成三角形构图,增加画面的稳定感;地平线位于三分之二处,画面平衡和谐;主题人物:父亲、母亲和孩子位于黄金分割点,符合人类视觉习惯。
        4.笔触
        这幅作品和梵高后期大部分画作一样,这幅画的笔触十分具有梵高特性。这幅作品笔触没有固定的走向, 并且笔触有一种不加掩饰的断续,一切都看上去毫无章法可言,断续的笔触像升腾的火焰,使画面充满着韵律。虽然人们在视觉上习以为常了流畅的过渡,但梵高却在断续的层次中建立了画面的连续, 整个画面洋溢着色彩和笔触的律动感。
        (三)解释
        对这件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探讨。如这件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他思想的源泉与创作的动力是什么?
        这幅画表现了一幕温馨亲密的家庭日常生活场景,母亲的搀扶、父亲的鼓励和小女孩抬起小脚迈出人生第一步成功的喜悦,整幅画作表现的农村景象让人感受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和平凡、跃动亲情。在临摹米勒的《第一步》时,梵高根据自己的想象给作品添加了色彩,改变了米勒的画法,凸显了画家内心的情感。
        生长在乡村的梵高,保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他崇拜米勒,和米勒一样,他们都热爱乡村,热爱农民,他们对袅袅炊烟的乡下生活和田间劳作的农民都充满着极度的热情,尤其是乡间充满生命活力倔强的向日葵、坚韧刚毅的莺尾花、金灿灿的麦田等,这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了梵高对生活的热爱、欢喜和向往。梵高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将未来的希望与内心强烈的情感熔铸于他的色彩之中,使作品充满着生命的跃动与和谐之音。
        (四)评价
        总结前面的学习活动,表达个人对美术作品的整体看法,包括两个部分:主观与客观的评价。主观评价是个人是否喜爱作品以及作品是否符合个人的价值观;客观评价则是评判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学角度、经济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等多种角度进行评价。
1.主观评价
        我喜欢这幅作品,在初次见到这幅作品时,我想到了我和我的父母,当我迈出人生第一步时,他们应该和画面中的父母一样,陪在我的身边。湛蓝的天空下,明媚的屋门前,果蔬嫩绿在阳光映射下细嫩清脆,屋旁的灌木枝繁叶茂,父亲放下劳动工具,伸出双手不断地鼓励着我向前走。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会渐渐长大,但是父母却永远也忘不了孩子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第一步”。这幅画深深的打动了我。在欣赏这幅画时,仿佛自己和生活进行了一场对话;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平静地享受平凡的生活,也许这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和谐和温暖。
2.客观评价
        《第一步》属于梵高后期创作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梵高个人风格特征。可能因为这幅画是临摹米勒的《人生第一步》的原因,所以它在美术史和大众心中的地位远不及他其他的作品。在西方美术史上,他的绘画成就占据着无可取代的位置,梵高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也给后印象派增添了诸多神秘的色彩。[4安丽.论梵高绘画作品中的艺术风格[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4):55-
作者简介:刘彩琳,1993.01,女,山东临沂,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方向]
        三、总结
        梵高的画作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代表作品有《向日葵》《麦田与乌鸦》和自画像系列等,虽然其中《第一步》知名度不及他的其他作品,但是它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如:偏向图像学研究的鉴赏方法、偏向社会学研究的鉴赏方法和偏向符号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等。不同的鉴赏方法和视角决定着对艺术作品独特的解读。梵高用他最宝贵的生命和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震撼心灵的绘画作品。他对艺术的狂热、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整个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