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慎思 善析 明辨” 教学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0期   作者:陈丽美
[导读]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丽美
        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600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慎思、善析、明辨”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学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内容、激发课堂活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慎思、善析、明辨”,要求语文教学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慎思、善析、明辨  教学策略
        “慎思、善析、明辨”是新课改背景下对于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慎重思考、善于分析、明辨是非,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能力、抽象概念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慎思明辨,引导学生在对待事物的时候不仅要有感性认知,还要理性分析,通过学生能力的提升、态度的改变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对于小学学习和学生的未来生活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承,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中“慎思 善析 明辨”都是语文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所应该达成的最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几点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应分析。
        一、利用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慎重思考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接触最多的内容还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在小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素养,在小学语文中提出“慎思”理念,主要的表现就是教育学生面对问题时要谨慎、深入、主动的思考,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困难和问题,养成深思熟虑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小学生从小就生长在语文环境下,利用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更具有代表性,同样效果上也会更加突出。教学中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学生慎思,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塑造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谨慎思考深入思考,首先要利用基础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小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语文基础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相互结合,给学生学习熟悉感,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作答,从而达到“慎思”的目的。其次,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个人心性的影响,对于学习缺乏规划,对于问题缺乏思考,更喜欢默写背诵这一些直截了当的作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深入思考。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认识生字阅读课文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悟。比如,在学习六年级的古诗《过故人庄》时,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追求古诗的背诵,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一词可以很好的看出作者和朋友的深厚情谊,在首联中我们除了能够得到两人相会的地点之外,也能感受到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颈联中作者描写出了遇故人相会的情景,面朝田亩、举酒闲聊,这样闲适安静的氛围也引出了下文中“还来话桑麻”的感叹,通过让学生背诵记忆这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情感,感受孟浩然与友人相聚的愉快情感。


        二、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相比于其它科目教学来看会比较简单,但是任务也会更重,除了教给小学生学习生字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感兴趣却又不会学习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当然是非常有趣的,但是阅读后的阅读理解也是学生的弱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善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条件,语文最忌死记硬背,在学习中善于理解、勇于分析更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在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管理,首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给学生自由探索和自由分析的空间。在很多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基本上都是形式上的教学,语文老师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教材内容学习上,不看重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的去阅读课文内容,从而达到高效阅读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给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引导。语文阅读表现试卷的阅读理解上,阅读理解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阅读教学鼓励自由学习、自由阅读,并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分析文本内容,实现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尤其是课下的一些读书分享活动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阅读内容,分享阅读感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让学生养成分析习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定一定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材料开展阅读分析,从写作结构、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情感上让学生展开讨论,针对人物情感、场景、事件等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养成学生深入分析的学习习惯。比如,我们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课外读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书本的简介了解大概内容,然后进行内容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通过有效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路,如“鲁滨逊在小岛上遇到了哪几个人呢?”,“星期五在鲁滨逊的小岛生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我们读了这一个故事,相对鲁滨逊说点什么呢?”,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探索文本内容和文本思想,从而养成学生的分析探索习惯。
        三、利用写作教学,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我们所谓的“明辨”是指学生的辨别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学生的辨别能力都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写作教学是学生语言训练和文字训练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是个人观点表述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个人思想,从写作教学中适当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小学语文中写作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有一些学生是不会利用写作素材,有一些学生是不能正确表达个人观点,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都离不开学生辨别能力的支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除了激发学生的个人学习积极性之外,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利用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可以从写作素材辨别和写作主题确立两方面入手,而且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强加意愿。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不要强加意愿是指教师在作文评价时不要给予明确的肯定和明确的否定,思想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我们尊重学生的想象成果,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大举措。尊重学生个人思想,纠正学生错误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其次,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放宽写作内容和写作范围。在给学生布置写作作业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案例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当的写作素材,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辨别适当的素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明辨能力。
        小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知识进行培养,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慎思 善析 明辨”,是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同样也是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基础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李春燕.新课程导学.2019.
        [2]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钟桂芳.江苏教育研究.2016.
        本文系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度开放课题(KCX2020046?)小学语文“慎思 善析???明辨” 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