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提升

发表时间:2021/1/25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9期   作者:罗芬
[导读] 流动儿童相较于一般儿童,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
        罗芬
        (北京建筑大学  100044)
                                                 

        摘要:流动儿童相较于一般儿童,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常常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同样的逆境和挫折下,有的流动儿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面对挫折和障碍时能够自我调整,积极应对,适应环境;有的则不然。有学者指出,这种应变逆境和挫折的能力是可以被塑造、激发出来的。本文以抗逆力理论为分析理论,研究流动面临的逆境及他们目前的抗逆力状态,分析影响流动的内外支持因素,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培养及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关键词: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也成为城市的重要人口组成,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巨大力量。农民进城务工,很多农村的儿童便一起随着父母去城里生活和学习,流动儿童就变成学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虽然农村儿童进入城市,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与发展机会,但也会面临生理、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应。由于流动人口与城市本地的儿童缺乏朋辈的交流和沟通,常常比城市本地儿童具有更深的孤独感和抑郁感。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流动儿童都会出现这种问题,有的流动儿童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获得良性的发展。研究发现,流动儿童这种克服逆境顺利适应新环境从而获得成长的能力为“抗逆力”。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其自身的抗逆力所影响,因此从提升抗逆力角度解决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1核心概念
(1)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这一概念,以1998年我国教委颁布的《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为准,是指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至少半年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
(2)逆境事件
        本文所指的逆境事件是指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心理、生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文献回顾
        目前在抗逆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该领域中细致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主要有:(1)达成对抗逆力的理解的共识;(2)研究抗逆力的提升路径;(3)将抗逆力与社会工作实务相结合;(4)针对不同群体的抗逆力进行研究与对策建议。
        过去研究者主要聚焦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上,较少针对流动儿童内在的抗逆力潜质进行挖掘。本文选择外来务工家庭较为密集的北京市朝阳区某个较偏远的平房社区进行访谈调查,以了解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3流动儿童所面临的逆境
3.1生存质量问题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仍较为薄弱,其正式的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支持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难以满足其生存及发展需要,这是导致流动儿童生存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1]
3.2社会融入问题
        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生活后不得不面对的发展型问题。

由于中国城乡发展差异较大,流动儿童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在体验差异的过程中,流动儿童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往往容易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造成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阻碍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2]
        学校是这一阶段流动儿童的主要场所,对其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政府对于保障流动儿童能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保障流动儿童的基本教育权益。但由于流动儿童的户籍等多种因素限制,流动儿童的教育至今仍存在入学难、就读难及升学难等问题。[3]
3.3学习压力问题
        学习压力本身具有正性和负性之分,也有压力大小等的程度区别。一般而言正性的、适度的学业压力能够促进流动儿童保持对学习的紧张感和亢奋感,刺激着流动儿童进行学习;然而当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相比于农村难度较低,作业压力较小的原环境,城市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得多,作业难度也更高,则会对流动儿童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心理问题,导致学生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等状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4]
4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帮助流动儿童,有必要把专业社会工作者引入学校,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开展服务。
4.1补充流动儿童的内在优势
        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它的特点是针对每一个案主的个人情况有针对的进行个别化的辅导与支持。通过个案辅导,帮助流动儿童增强个人能力,如业务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理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流动儿童在心理和人格特征上可能更多表现出自卑、敏感等负性因素,社会工作者需要在能力提升、增强信心、激发目标感方面作为重点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4.2增加流动儿童的外在支持
第一,提升与改善流动儿童的家庭抗逆力。家庭的环境、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的社会化甚至是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社工可以介入流动儿童家庭,通过个人与家庭建立密切且有意义的联结,提升家庭的抗逆力,使流动儿童能得到家庭的支持。
第二,促进流动儿童与朋辈群体间的交往。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活动,鼓励更多的流动儿童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交流中建立信心,增加主动沟通交往的意向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三,发挥学校社工的作用,建立抗逆力培养机制。一方面,社工可以通过倡导在学校中开设相关抗逆力课程,让更多人了解到抗逆力,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抗逆力;另一方面,社工与心理教师、班主任等,一起建构校园抗逆力文化,通过教师及专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支持,如学业帮扶、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热线等,以关怀和支持建构学校抗逆力文化,建立流动儿童的归属感。
4结语与讨论
        随着城市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子女也能有机会获得城市的教育资源。然而与一般儿童不同的是,流动儿童经常会出现新环境融入困难、朋辈互动少等问题,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不利。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教育起到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艺. 流动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及其关系探析[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9(5).
        [2]    蒋薇.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 南京大学,2017
        [3]    陈阳. 学校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 000(006):136.
        [4]    李湘婷, 王稼嵘, 刘华楠. 关于中学生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 (25):408-4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