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芳
林州市市直第八小学 455000
摘要:使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不少小学生的必读书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有兴趣有效率地阅读呢?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 读 名著 引导
名著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名著阅读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发散思维还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它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很少去阅读名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和有责任去引导学生读名著。下面简单地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一、巧妙安排,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夸美细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发挥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合理利用时间,统筹安排,持之以恒。阅读名著可以根据需要和能力来安排时间,可以分课内、课外两个时间段,充分利用晨读,每天读十几页左右,一学期下来的积累,学生可以读几篇名著。课堂上五分钟的语言接龙,每天一位同学介绍名著的作者,通过长期安排,学生就能在阅读中体会个人情感,生活体验,价值观念以及知识构建。从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转变,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成就感。教室里可以设置读“名著专栏”、“图书角”、“品读栏”,动员学生互赠书,号召人人捐一本以上的书籍,由班级委员统一组织、管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学生通过课堂内外资源公享、整合材料,增强阅读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给方法,学会读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牛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
2、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我做了精心的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了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扩大阅读的视野。
3、会写读书笔记。阅读不能只单纯去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①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②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③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能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三、设置悬念,促生期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本阅读,加深学生对作品或作者的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例如当学完课文《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彩片段和梗概部分时,适时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使学生对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有更深的了解。而学生读完整本书时,会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视野,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学生在学完课本中的名篇之后,会对作品抱有一种预期和猜测,产生阅读期待。明智的老师会根据作品留下许多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例如学完《少年闰土》让学生猜猜“30年后的闰土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巧设问题,纵横比较
为了利于学生自读感悟名著,我们可以设计成问题,采用纵横联系,比较阅读的方法。
1、人物比较:一部作品中几个人物性格特点的比较,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周瑜、鲁肃各自的性格、特点。
2、作品比较:把一个单元中出现的几篇名著作品,列表进行比较作家、主要人物、人不同作家的物特点、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异同的比较。从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主题作品中去发现共同点或相似性,进而帮助学生通过相似联系达到“触类旁通”“一以贯之”的效果。
五、引领交流、积累语言
读书既要博览群书,对一本书百读不厌。如果只是一味去追求读名著的多寡,而不细细琢磨、交流、探讨、积累,那么读书的效果当然没有那么明显。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感受深刻的句子,组织召开读书交流活动,活动中学生可以就精彩片断来交流,可以就内容来交流,可以就摘录的句子来交流,可以就这部书给人的启示来交流,可以就写法来交流,也可以就某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难理解的名著的兴趣和效果,可以全班共读同一本书;可以让教师读书,学生听书;还可发动家长参与班级阅读,家庭亲子共读。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张课外读书本,记录下书名及作者、主要内容、感想及收获、主要人物及特点、印象深刻的句段,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写批注等。
六、品味佳句,练习仿写
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正确处理好阅读名著与练笔的关系,无疑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大有益处。如课文《猴王出世》贯穿始终的是对猴王形象的解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描写特点。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路入瀑布泉口的是活泼顽劣的猴性和敢作敢为的人性,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名著。让学生悟到,语言节奏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准确、传神的法宝。由此,学生欣赏名著的同时,学到语言表达的技巧。
读《祖父的园子》中“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一段,让学生先从文字中体味出院子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再进一步体会其表达方法,用上就像似的就想似的愿意就愿意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写片断。通过欣赏名著,仿写片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萧红的童真童趣、感受到萧红作品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求真”,从而明白作文贵在求真。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名著难道不是垫底的书吗?对孩子读名著,我们不能一味的、以任务的形式去要求,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与需要他们读的名著之间,建立亲密的阅读关系,只有在他们认识了所要读的名著各种优点后,他们才可能捧起它。就像交友一样,通过一步一步认识对方的优点,才会相交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