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璠
(北京建筑大学 100044)
摘要: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女性的解放程度与社会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程度、公平程度、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数。因家庭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家庭,具有隐蔽性大、难以取证、暴力循环等特点,对女性造成精神、身体、经济等多方面的伤害,女性社会工作与女性受家暴具有高度的联系,本文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探讨研究如何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介入女性受家暴。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性社会工作 家庭暴力
近年来由于科技媒体的发展,女性受家暴的新闻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女性思想的觉醒也使得也来越多的女性愿意为自己发声。201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发布,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
根据中华妇女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女性曾遭受过家庭暴力,并经过案卷梳理家暴的反复性高达90%以上;中国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到家暴,但是女性平均遭受到35次家暴以后才会选择报警寻求帮助。
家庭暴力是一个长久且复杂的社会问题,将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到家暴中,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评估其需求提供服务,帮助受家暴案主解决困难,协助其改变不良境遇,更重要的是鼓励女性发声。
1相关概念
1.1家庭暴力
联合国《消除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宣言》中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界定为: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控制。
1.2女性社会工作
女性社会工作是以女性为主要服务对象,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以及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总结和提炼本土女性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女性存在的特殊问题和发展问题,满足女性的社会福利,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社会性别视角的普及和纳入决策主流,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学者认识到,女性存在的问题大都与男性有直接的关系,对家庭暴力来说,二者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在开展女性社会工作时,必要时要将男性作为服务对象。
3受家暴女性现状及特征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记载与统计,2013年-2019年涉及夫妻之间家庭暴力的案件变化趋势如下,因夫妻之间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受暴者均可以为男性与女性,此表仅为粗略采纳,但是下表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表中可得知,2013年-2016年有关家庭暴力的案件数量邹增,201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发布,但是政策的有效性并非立竿见影,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然而自2017年起,截止2019年12月19日,有关婚内家庭暴力案件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女性受家暴的案例也在逐渐减少。
受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具有低自尊、暴力循环、暴力正常化等三个特点。
长期的家庭暴力致使受家暴女性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无自尊感,严重者会伴有心理疾病;家庭暴力并不是施暴者偶然的行为方式,90%以上的家庭暴力都会重复,施暴者的暴力行为会在不同阶段循环性的发生;长期并反复处于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女性,在反抗挣扎后,会将暴力行为认为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其正常化,失去了女性自我的决定能力与判断能力。
4介入策略
4.1个案工作方法
社工通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让受家暴女性认识到,暴力行为是由于家庭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经济、权利上的不对等使得女性处于男性的控制下。通过对案主日常行为模式的观察,通过与案主交流,发现案主与施暴者之间的存在的经济、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引导案主认识家庭暴力行为是由于父权制的压迫,认识到家暴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与案主制定可行方案。此外,受家暴女性因自身遭遇往往会陷入低自尊,低自信。社工要帮助案主厘清现状,建立逆境信心,鼓励案主相信自身的力量,发现优点,从问题视角转换为力量视角。
社工应了解案主与施暴者之间的感情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利用社会性别敏感方法了解双方的需求;为双方创造和谐、安全的交流环境,鼓励双方充分交流想法。在这个过程中社工要充分及时的保护受家暴女性的人身安全。社工应协助施暴者与受家暴女性学习反家暴法,让施暴者认识到家暴行为属于违法犯罪。
4.2小组工作方法
可开展受家暴女性互助小组,让有相似遭遇的女性聚集一起,给予小组成员交流的空间。用女性主义思想影响小组成员,鼓励小组成员提升对自身的认知,提升自信。
施暴者往往会因为个人因素、受家暴者的无实质反抗、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传统道德与现代思想的激烈碰撞、劳动市场对女性性别的歧视等原因,对受家暴者实施暴力行为。社工在为受家暴者提供援助服务时,不应忽略对施暴者的服务。社工可以通过组织男性施暴者小组,从性别敏感角度入手,通过角色扮演等环节让男性感受女性角色的行为模式。
4.3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是家庭的主要场所,因此也是家庭暴力发生的主要场所。社区作为这样一个环境,在反家暴与预防家暴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与资源。通过举办反家暴学习会、反家暴主题会、反家暴知识宣传与知识比赛等活动,让社区内的居民更好的学习与了解有关反家暴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初级)》[M].2018:111-113
[2]LenaDominelli.《女性主义社会工作》[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3]王瑞鸿.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从问题视角转向力量视角[J].中国妇女报.2017年
[4]冯豪.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家庭社会工作研究[J].管理观察.2017年(27):87-88
[5]刘刚.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问题研究述评[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年(06):19-25
[6]温宇宁.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者自助能力提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11)
[7]孙艺航.个案工作促进受家暴妇女的增权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8]苏学理.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实务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07)
[9]王苏婧.家庭暴力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10)
[10]吴晓静.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16年(07)
[11]于洋.家暴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12)
[12]金雨琦.妇联介入家庭暴力的路径与优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08)
[13]苏振榕.女性反家暴资源获取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07)
[14]RachelRobbins.‘SheKnewWhatwasComing’:KnowledgeandDomesticViolenceinSocialWorkEducation[J].SocialWorkEducation,2014,33(7):91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