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丧偶老人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21/1/25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9期   作者:罗棋
[导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罗棋
        (北京建筑大学  100044)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女性丧偶老人成为了当代老人中的弱势群体,本综述以女性丧偶老人为对象,以国内外张丽萍、朱海燕、王晨、周建芳等在丧偶女性老人理论与实务领域具有代表性观点和著述为基础,对丧偶女性老人孤独感所建立的研究层面做出了一个基本梳理,据此来考察现城区内丧偶女性老人孤独感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其目的是更有针对性解决丧偶老人的情感缺失、身心健康等问题。
关键词:丧偶老人 女性丧偶老人 孤独感

一、背景
        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由1.28亿人增加到1.7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分别有2000年的8820万和6.96%上升到2010年的1.19亿人和8.87%,联合国2013年发布的人口预测中方案显示,2030年和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3.46亿人和4.54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35亿人和3.31亿人。而在2010年,全国丧偶的女性老人人数达到3345万人,比1982年增加965万人。女性丧偶老年人口占女性丧偶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73.29%上升到2010年的79.57%,上升了近7%。女性丧偶老人的绝对人数是男性丧偶老人的2.4倍。女性丧偶老人的孤独感很高,其中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水平、居住安排、受教育程度等。[[]]
二、理论基础
        增权 (empowerment),又译作增能、赋权,作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最早出现于1976年,美国黑人学者所罗门出版的《黑人赋权:压迫性社区的社会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个体性别资源与经济资源以完成自己的角色,以至于无法令自己满意地有效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 ]]而“增强权能”针对存在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通过一定方式的抵抗,从而来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力感,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进行一系列的服务活动,这个过程旨在减少弱势群体成员针对社会所产生的无助感,通过辨识直接权力与间接权力来影响权力障碍运作的能力,不断增强案主自身的权力意识,改善和利用周围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更好满足案主自身需要。[[[] ]]女性丧偶老人作为弱势群体,无论是从生理还是精神的层面都面对多方面压力,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入增权视角,帮助案主重新看待自身生活的需求与权利,让丧偶女性意识到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学会把握自身所处环境的优势并有能力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扮演好资源链接者、支持者的角色,目的在于让老人最终意识到自身权利的重要性、自身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赋权自己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国外相关研究
        在国际政策和一些国家卫生战略中,英国为了缓解老人社会隔离和孤独感的问题,精神健康和老年人国家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专业服务框架。

针对孤独感,国外学者下了大量定义,以下列举的是大家广泛认同的概念: Perlman和 Peplaur将孤独感看作是一种抵触人际交往的情感反应,这体现在个人的社会交往参与度与接受度等;Weiss认为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内心期待与实际相差太大而难以接受,从而内心产生孤独感;Rook通过对临床分析的观察,得出孤独感是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受挫,产生了不愉快的经历,从而导致孤独感的产生;总结以上观点,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孤独感反映了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第二,孤独感是在人际交往中期望与现实产生冲突时产生的;第三;孤独感是个体自我生成的内在主观心理感受;第四,与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关。
        关于孤独感类型的研究,西方学者还尚未对其有一个统一分类,通过文献阅读整理,归纳如下: Gerson认为孤独感受有普遍性孤独以及特定性孤独,普遍性孤独即状态孤独,这种孤独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主观感受,特定性孤独主要特指个体独特的孤独感受,每个个体所处环境、自身健康、性格特征不同对社会交往中的孤独感受也不会相同,这是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观内心感受;[[[] ]]Martina认为孤独感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情感孤独是个体在进行人际交往中所需求旳情感依赖,当情感依赖缺失情况下,就会感到情感性孤独,社交孤独是在社会交往中个体与外界相处觉得困难,无法融入社会,隔离感较强。[[[] ]]
三、国内相关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以下列举国内学者对孤独感的定义:朱智贤认为孤独感容易产生在某种陌生而特殊的场景之下,这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岑国真认为个体与外界社会的互动对孤独感产生重要影响,个体期望太高难以满足就会导致孤独感的产生;[[[]]]黄希庭将个体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是其情感的诉求,倘若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由于关系无法妥善建立个体将产生不满情绪,即孤独感。[[[] ]]有关孤独感类型的研究。吴国婷,张敏强等在研究过程中将孤独感分成四个潜在类别:低孤独感组、社交孤独组、情感孤独组和高孤独感组,他们认为老年人孤独感会变现出不稳定性,会随着时间发展,社交孤独组更容易向低孤独感组转变, 情感孤独组更容易向高孤独感组转变。而社会支持、生活取向、老化态度是影响老年人孤独感以及孤独感转变的重要因素;[[[] ]]邹赐岚则认为孤独感表现在个体内心,与个体精神状态一致;而与外在行为相反;[[[] ]]邓丽芳发现个体存在差异,因此根据老人差异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黄乾,李修彪,李竞博.人口老龄化对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宏观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8(12):25-32.——数据
[2]Robert Adams著,2013,“赋权、参与和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王丽群.增权理论视角下老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04):174-175.
[4]蔡远宁,杨德华主编,1997,《香港弱智成人服务回顾及展望》,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5]吕萌.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6.
[6]肖巧玲,王亚婷,李瑾,李娟.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介及调节变量分析[J].老年心理卫生,2018.
[7](澳)怀特著,2011,《叙事疗法实践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8] Weiner MF. Loneliness: (F., 1973)[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1973, 4(2):39-41.
[9]Weiss RS.1973.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2:39-41
[10]Rook K S. 1987.Social support versus companionship: Effects on life stress, loneliness, and evaluations by othe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6:1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