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欺凌的成因以及对策——以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六年级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孙毅
[导读] 在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中进行防治,从而共同探讨欺凌行为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学生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
        孙毅
        广西南宁市新阳西路学校   530003
        摘要:校园欺凌是目前校园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校园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而校园欺凌的成因复杂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施暴人特征逐渐朝着低龄化方向发展,校园欺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在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中进行防治,从而共同探讨欺凌行为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学生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校园欺凌  成因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
        校园欺凌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事件的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对学生的成长有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结合本地区的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和调查,城乡结合部地区兼具了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属于两者的过渡地带,同样也是城市边缘区,这一地段人口性质复杂多样,安全隐患较高,很多小学生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空间内受到了校内和校外的多方影响,校园欺凌现象频出,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应对解决,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校园欺凌的现实状况
        校园欺凌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学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来说,这一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1],是社会和校园高度关注的校园现象,目前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语言欺凌、强索欺凌和暴力欺凌等,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经过了解,校园欺凌一般会发生在11到13岁的中小学阶段,虽然这一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比例会下降,但是很多学生在校园欺凌中产生的心理伤害不容忽视,所以在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分析中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建设起完善的预防机制,加强相关校园管理,建立和健全校园管理制度,从而形成干预性措施。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影响
        在校园欺凌中言语欺凌、强索欺凌和暴力欺凌都是存在的,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同样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针对学生的自身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法律意识和制度意识淡薄,学生在遇到校园欺凌的情况下不知道寻求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也有一些学生不遵守校园的规章制度恃强凌弱,对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学生嘲笑戏弄。第二,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很多学生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和学校的压力之后会将身边的同学作为宣泄对象。
(二)家庭因素影响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父母都不太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甚至没有以身作则,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逐步走向极端[2],很多小学生受家长的影响会用不正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有些学生并不认为抢夺其他人的财物有什么错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氛围、父母的行为举止、家庭关系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主要表现为暴力文化影响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影响。中小学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暴力文化影响还是周边环境影响都会给学生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首先,暴力文化的影响造就了许多施暴者,现在网络技术发展,小学生接触手机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一些暴力文化的影响下,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使学生开始模仿视频中的一些行为动作,甚至威胁或胁迫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学生为其提供生活费或者免费做工,甚至出现了辱骂殴打的现象。

其次,校园周边环境影响学生的健康安全,校园周边环境混乱的情况下,很多青少年会选择在校园周边欺凌学生,比如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受到了特定空间和经济情况的影响,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员复杂、治安较差,所以有一些无业游民和辍学青年会通过校园欺凌的方式来获得钱财和虚荣心,给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保护意识弱,在没有进入社会的情况下一直处于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伞下,学生自身缺乏保护意识,在面对校园欺凌现象时,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在这一背景下应该对学生进行保护意识培养,积极构建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突发应急事件,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为人处事技巧都是学生应该逐步接触的内容,除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之外,也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不成为受暴者,也不要成为施暴者。
        (二)强化家庭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了重要位置,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观和金钱观、价值观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家长要与孩子亲密沟通,给予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比如六年级的孩子受到了校外青年的强制索取,在孩子向家长寻求帮助之后,家长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比如报警和对方沟通等,而不是由家长以暴制暴,给孩子造成一种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并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校园管理力度
        校园欺凌现象绝大多数都出现在校园以内,在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加强管理力度,制定管理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辅导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真正的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3],对施暴者和受暴者进行行为干预。其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推行校园素质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沟通能力和个人心理的自尊自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加强校园管理力度,为校园欺凌现象的管理,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从校园层面真正的将校园欺凌思想和意识扼杀在摇篮中。
        (四)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法制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同样也是为全体青少年和全体公民开设的法制教育,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来,校园欺凌现象不仅会出现在校园以内,而且校园周边的欺凌现象更为恶劣,尤其是一些辍学青年会在小学周边寻找欺凌目标,所以社会层面上来说要不断的加大监管力度,从网络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管理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督促每一位青少年真正的懂法、守法,从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出现。
        小结:
        学生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长期影响,所以为了保护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校园欺凌属于一种复杂的校园现象,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中小学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从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对策解析.罗金海.学周刊.2019.
        [2]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李自平.新课程.2018.
        [3]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孙长梅.辽宁教育.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