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筋膜链诊治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杨琼
[导读] 观察以筋膜链角度诊治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的疗效;

杨琼
(福建省华安县医院理疗科;福建华安363800)
      
   [摘要]目的观察以筋膜链角度诊治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的疗效;方法:用筋膜链理论协助诊断,找出病灶,而后用综合理疗(热敷、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结果: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诊治,328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从筋膜链角度诊治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既有整体性,又有针对性,从而获得了见效快、疗程短,且愈后不易复发的满意效果。
   [关键词]  筋膜链;整体性;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
      
   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为理疗科常见病。其主要特点为起病缓慢,常无明显外伤史,可能与受寒、过劳(长时间固定于某些姿势,超负荷的劳动等)或某些微小的不协调运动有关。颈肩部或腰臀部酸痛,一般沿肌肉走形分布;功能受限,但改变体位有可能增加活动范围。福建省华安县理疗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对328例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患者,采用筋膜链理论协助诊断,找出病灶,而后用综合理疗进行治疗取得的较为满意的疗效,现详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8例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17例,女性111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12年(时发时止),最短一周。均为慢性起病。
1.2诊断标准
1.2.1患者颈肩部或腰臀部酸痛,常沿肌肉走形分布,范围相对广泛;压痛点不甚明显,或可在肌肉起止点附近、筋膜延续部分找到痛点。1.2.2患者体态僵硬,活动欠灵活,柔韧性差。颈腰部立位前屈受限,侧屈和旋转一侧受限明显;颈部仰卧位和腰部坐位,前屈、侧屈和旋转均较正常。
1.2.3触诊:板状背,颈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可在枕下部、肩胛内上角、冈上窝、前臂背侧或腰臀部、大小腿后侧和外侧,足底部触及挛缩的肌筋膜,特别是深层短小肌筋膜更容易受累。
1.2.4常为慢性起病可因受寒、过劳或某个微小的不协调动作而加重。1.2.5做影像学检查,以排除由骨关节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如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等)。根据上述几点,诊断该病并不困难,但最好能对相关关节逐一进行功能测试,找出受累明显阶段,为后续侧重治疗提供依据。
1.3治疗方法
1.3.1热疗:用生物陶瓷袋在颈肩部或腰臀部热敷。热敷中末,术者有节奏的搓动热敷袋,带动皮下组织,患者常有明显舒适感。
1.3.2针灸疗法:选穴以后表线(除头段)、体测线(腰段以下)、臂后表线和臂后深线区域内穴位为主(上述各线主要分布见文末)。如颈段:风池、新设、百劳、曲垣、秉风、天宗、曲池和外关等;腰段:肾俞、大肠俞、上环跳、居髎、阴门、委中、阳灵泉和承山等。每个穴位行针力求做到有明显得气感(酸麻胀痛),每隔10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针刺同时用G2850电磁波治疗仪进行照射。
1.3.3推拿疗法
1.3.3.1在上述各线区域内做揉、拿、滚等手法,使浅层肌筋膜得到松解,时间约10min。
1.3.3.2在功能受限明显阶段的肌肉起止点附近或筋膜延续部分进行弹拨。仔细寻找挛缩明显的肌筋膜,以深层短小肌挛缩更为显著。用缓而深沉的按压法反复操作,患者常有明显酸沉感,且多主动表述“很解乏”。
1.3.3.3以下动作在功能受限对侧进行,如颈腰部立位左侧屈或左旋转受限,应在右侧重点操作。

颈段操作:患者取坐位,术者揉拿肱三头肌,重拨前臂伸肌群,与此同时让患者配合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动作;腰部操作:患者俯卧位,术者在腘绳肌中下段,委中穴,小腿三头肌和腓骨肌群做深沉有力的弹拨,同时让患者配合做摆臀动作。上述操作患者常有较强烈的酸痛感,配合的运动一律要求动作缓慢柔和,运动幅度慢慢加大,直至到位。
   以上治疗每两天一次,一般7次为一个疗程。
   医嘱:务必做到局部保暖,不要长时间固定于某个姿势,不坐矮的软的椅子,不睡弹簧床,枕头也不宜过高;坚持做一些全身的平衡训练,如瑜伽、八段锦等。
2.结果
   328例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患者,大都在每次治疗后有明显轻松感,且活动度有所改善。其中,207例患者在一疗程内康复(酸痛消除,活动基本恢复正常);116例患者两个疗程内康复;5例患者三个疗程内康复。疗程多少与病程长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3.讨论
   颈腰部慢性肌筋膜损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为当代“文明”的负面效应。人们的体力劳动明显减轻,平时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这样肌肉长期得不到有氧运动,使肌纤维弹性降低。而电子产品在时空方面的无缝对接,使人们容易长时间固定于某个姿势,特别是类似于伏案的低头弯腰动作,或软沙发和弹簧床的过度使用,均可使上述几条筋膜线上的肌筋膜长期处于牵张状态(即离心收缩状态),这样的体位,其能量消耗相对较少,使患者误以为找到了一个轻松自在的“好体位”。殊不知,经常处于这种体位,肌筋膜受到过度牵张,容易使血循环受阻,代谢产物易于堆积,而出现明显的酸痛症状,久之,使肌筋膜失去原有的韧性和灵活性,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一旦局部招至寒邪侵袭,特别是空调的过度使用,或精神高度紧张,过于疲劳等,均可使淤血进一步加重,筋膜中的感觉神经得不到濡养而出现疼痛加剧;疼痛加剧还可因某个微小的不协调动作,使毛细血管破裂,产生的致痛物质直接刺激神经末梢所致。较强的痛感反过来又可加重挛缩症状,使相关功能进一步受限。以上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
   筋膜链是人体内筋膜与筋膜之间结构相互延续,功能密切相关的筋膜巡行路线,共有六条主线和数条支线。这些线虽然都是人为所划分,但其在人体的生理、病理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对临床工作者诊断治疗某些疾病,提供了既有整体性,又有针对性的良好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用了热疗,目的在于改善循环,增加濡养,减轻酸痛。生物陶瓷具有远红外效应,其渗透性强,波长类似于人体的生物波,易被人体接受。远红外可使细胞产生共振,共振所提供的能量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从而明显减轻酸痛症状。针灸疗法,重在提高痛阈,解除痉挛,从而使运动功能得以改善。推拿疗法:第一步,重在整体性,使受牵连的肌筋膜得到初步缓解;第二步,重在针对性,对疾病的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使病情从更深层面得到改善;第三步,医患默契配合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术者的重拨手法,其作用主要为转移痛点和拨离粘连,为增加肌筋膜活动度创造条件;患者配合做主动运动,在痛点被转移的情况下,活动范围明显加大。这种缓慢柔和的大幅度运动,对肌筋膜被充分拉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好的打通神经干线的通路,使肌筋膜状态整体得到改善,恢复原有的平衡。
   从疗效观察,要取得本病康复并不太难,更棘手的问题是防止复发。只要求患者要严遵医嘱,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健康理念。
   后表线(除头段):足底筋膜、小腿三头肌、腘绳肌、骶结节韧带、竖脊肌等;体侧线(腰段以下):腓骨肌群、髂胫束、髋部外肌群、腰方肌等;臂后表线:斜方肌、三角肌、臂外侧间沟、前臂伸肌群、手背等;臂后深线:小鱼际、尺骨、肱三头肌、肩袖肌群、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