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解析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8期   作者:王海红
[导读]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本身有重要的作用
        王海红
        天津鑫裕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本身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技术应用阶段,和传统的现浇筑施工对比,在工程建设中能减少材料,同时节水和节电,合理采用该技术之后,能最大程度减少建筑生产产生的垃圾。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阶段,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扬尘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现象,因此在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明确当前施工的具体要求,推广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进而获得理想的成效。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用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概述
        1.1概念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形式和传统的施工形式存在差异,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升级,将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和装配式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等进行协同落实。装配式建筑施工形式将预先生产的混凝土建筑构件提前送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建筑主体结构的梁、板、柱和阳台等,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现场拼装。通过低于预留的插筋和孔洞匹配之后,结合灌浆浇筑,进而完成对构件的安装。装配式施工形式工艺比较简单,整体工期短,施工的成本低,对环境不良影响少,在当前具体施工中得到推广和实施。由于装配式建筑形式比较特殊,必须做好各项技术交底工作,适当对当前的施工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保证施工方、建设方等积极参与进来,进行有效的沟通,从管理体系上保证装配式施工的质量。
        1.2应用优势
        (1)提升建筑的质量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能最大程度提升建筑的质量,在整个装配式施工阶段,采取的是工厂生产模式,将其应用到建筑部件中,消除了传统的产品质量问题。此外通过装配作业形式替代了手工操作形式,降低了施工错误的发生几率,能强化工程的建设质量。
        (2)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于建筑装配式施工方式而言,在整个阶段中显示出生产工厂化以及设计标准化的特点,在各个生产环节需要确保生产环节的完善性,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在新的管理模式下,确保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创新,促进整体进步。
        (3)提升管理效率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的阶段,湿作业操作数量减少,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在交叉作业的过程中,生产效率提升。此类建筑方式降低了25%的施工时间,提升了整体工作量,能强化管理工作的效率。
        2.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
        2.1施工准备影响因素
        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准备工作的影响较大,由于装配式的建筑形式对预制构件以及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等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相关企业需要做好工程的施工前准备工作,选择相关资质以及经验的生产厂家,从根源处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在施工阶段需要对设备进行对应的养护,避免由于施工准备不足引起的施工质量问题。
        2.2施工工艺影响
        在实际的施工阶段,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管线和构件埋设的阶段出现问题,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阶段,管道和实际配件等会出现掉落的现象,如果出现填塞或者没有将配件连接准确的现象,都可能会出现泄漏和堵塞的情况。在振动的过程中,由于管道或者构配件不能达到理想的工作标准,因此可能会出现振动过程中配件移动或者掉落等现象,对下一个环节产生不良影响。在构件阶段,也会出现对应的连接问题,如果没有对准,则导致两个构件连接的过程中不能契合,如果连接的部位出现偏差,直接对工程的建设质量产生影响。


        2.3管理协调方面的影响因素
        和其他现浇筑工程对比,装配式的建筑施工形式进行了不断的升级和优化,在整个管控阶段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施工单位和构配件的厂家等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协调问题,因此设计单位需要进行技术和图纸的交底,对各个流程和环节等进行验收。
        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3.1挑选恰当的辅助工具
        因为预制楼板结构与压层板结构的质量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务必要对平板结构部件的生产质量加以切实的管控,所有的生产工作都需要严格遵照规范标准落实。设计与生产工作也需要对预制装配式部件的质量加以根本保障,确保部件的质量与设计要求保持一致。在将预制装配式平板结构部件运送到施工现场的过程中,要切实的做好防护工作,尽可能的规避运输过程中遭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结构破损的情况。参与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技术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在上岗之前需要经过专业考核,只有保证考核合格方能上岗,从整体上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
        3.2构建堆放与运输
        首先,施工单位选择的堆放场地要保证良好的平整性和稳定性,规避结构部件遭受不均衡作用力的影响而发生形变的情况。并且在堆放现场需要建造专门的排水系统,在遇到降雨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将雨水排出。其次,需要在堆放区表层安设一层垫层,这样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起吊运输创造良好的便利,并且能够避免部件遭到地层潮湿影响而出现质量的损坏。再有,在进行结构部件堆放的时候,要综合部件的实际情况对堆放的顺序进行合理的安排。还有,施工单位在运用叠放的方法来进行结构部件堆放工作的时候,要确保放置在最下层的部件结构的载荷能力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最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需要针对结构部件的各方面情况来挑选最佳的放置方式,诸如:针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墙体结构,可以选择运用纵向布置的方法。在结构部件进行施工现场的运输工作的时候,要想从根本上对结构部件的性能加以保证,可以借助枕木来对结构部件进行保护,避免出现磕碰对部件的质量造成损耗。在施工现场转移结构部件之前,需要对运送的路线进行恰当的规划,确保结构部件运送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从根本上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加以保证,确保各项施工工作都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
        3.3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技术
        在预制装配式施工操作中需要了解预制叠合板的实际应用要求,在初期安装阶段重视流程,一般情况下,预制叠合板的安装需要确保和作业层在有效的距离内,一般在300mm内,依据具体的流程和要求进行安装操作。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改进,降低安装操作阶段存在的各种误差。需要保护好叠合板,强化吊板安装的有效性,在实际预制叠合板安装的阶段,在底部安装临时支架,在各个支架之间保持距离,安装结束后撤离支架。在施工阶段针对双层结构,安装前,将上层的叠合板靠前,混凝土凝固之后,对叠合板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强度在70%以上。在这种作用方式下,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为施工人员创建良好的施工环境,进而维护施工阶段的正常运行。
        3.4引入BIM技术形式
        当前而言,建筑施工管理阶段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对比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效率和质量提高之后,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实践阶段,引入BIM技术形式后,可发挥辅助作用。在装配式的建筑施工中,涉及到许多的管线以及交叉施工等,对构件本身的精确度要求高,采用BIM技术模式后,通过建模和模合后,进行施工模拟,第一时间掌握管线的基本布置情况,优化了管线的布局,可实现对质量的合理把控。进度管理也是个重要的过程,在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中,进度管控优势突出,引入BIM技术形式后,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动态化管控中,强化对各类因素的把控,进而实现了进度管理的基本目标。
        4.结束语
        就我国当前发展局势而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受到娶她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考虑到施工现状和具体的要求等,在施工管理中需要对当前问题进行问题,通过不断强化对现有问题的分析之后,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举措,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迪迪.基于BIM技术的施工阶段应用研究[D].吉林:吉林建筑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