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红
涡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安徽省亳州市2336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时刻,为今后农村数十年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乡村建设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环节,在城乡规划中,要摒弃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构建符合乡村建设的规划思路,提升城乡规划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规划
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相关设计围绕农村传统生活、生产的特点,在强调乡村环境治理的同时,优化乡村结构功能布局,使乡村建设规划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不仅如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还要综合考虑传统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资源增加乡村文化氛围,构建社会主义乡村生态文明新面貌。
1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再一次将发展的重心放回最广大的乡村田野的信号,长久以来,乡村居民收入都与城镇居民有所差距,而内地乡村与沿海乡村差距更大,但乡村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地域综合体的实质并未改变,与城镇一同构筑了人类生存活动的主要空间。但是乡村经济问题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可以说无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都需要将最深厚最广泛的基础牢牢地打在乡村之中,将乡村千百年来所蕴藏的潜力全面激发,全体民众共同建设美丽的新乡村。
2乡村建设规划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活及就业环境较差
乡村的基础设施与城镇相差太远,尤其是表现在公共医疗卫生设施方面。第一,乡村所医疗水平不足,缺少必要的药品和医护人员,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第二,公共卫生设施缺乏。乡村之中普遍缺乏公共卫生措施,饮水安全没有保障、交通运输不便、农业耕作条件较差。乡村饮水多为山涧小溪取水,直接架设到户,没进行任何过滤、消毒处理;交通条件也存在较大的不便和安全,现乡村虽然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但还是四级公路偏多,坡陡、弯大、单行道交通隐患还是存在;山区农村还有较多的山垅田、望天田和烂泥田,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力成本较高。以上原因造成农民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收入小,生产的农副产品滞销、价格波动较大,还不如外出打工。因此普遍农村出现弃农打工或外出开店等现象,农田抛荒、农村空壳、进城购房或租房。
2.2乡村基层组织得不到加强,乡村人才难以存留
乡村基层组织随着年轻人的大量流失而缺乏新鲜血液,劳动人口的减少与家庭农业收入占比的降低让乡村基层组织本身的能动性逐渐流失,而农村本身较为复杂的管理形式和较为封闭的治理模式让乡村本身缺乏严格的监督。最重要的是农村就业和农业收入偏低,农民从事农业的信心不足,耕地大量抛荒。当前农村人才流失的情况极为严重,城乡差别的越来越大,普遍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开店、并从事手艺业,造成存留在乡村内进行农业生产的寥寥无几。更加加速这一劳动力流失过程的是市场经济调控的基本原理让农业收入受到严重地信息获取速度的影响,同时乡村本身的信息闭塞让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呈现更大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风险日益加剧,乡村发展种养项目风险较大,出现产品滞销和增产不增收的忧虑,更加加速农业空心化的过程。
2.3乡村文化活动不够繁荣,社会公共资源贫乏
农村文化以“传统”为主,在调查研究之中,越是不发达的乡村,其对于红白喜事等“传统规矩”越是看重。过于讲老规矩守旧传统。农村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晚上时间大部分人在家看电视外,小部分人还是找点借酒助兴、打打麻将以消遣时间。归根结底还是农村文化整体水平不高,文化娱乐所能发挥的功能有限。其次是社会公共资源得不到享受。
文化“三下乡”机会还是不多,文化人也缺乏,没有文化氛围。
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策略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非常重要的。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成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所以要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要发挥出自身职能,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支持。制定合理发展计划,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去执行,有利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3.2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因此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有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美丽乡村建设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树立起创新意识,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发挥出有效作用。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所以要注重培养,同时对专业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岗位上,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一份贡献。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对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所以要建立起一套完善培训机制,有利于提高人才质量,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挥出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构建出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3.3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农村经济建设最重要的便是因地制宜,建宁县有着独特的猕猴桃、黄花梨等产品,我县有着秀丽的旅游资源,周边的县市也有着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产品。乡村的产业结构自然是以农业生产为天然的主体,但是也要积极地寻求产业转型。在农村多建立健全些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如烟叶生产家家可种、人人可为,不怕没技术、不愁没销路,收入还很快定。这样还可把农村中长期闲置的留守妇女有力的组织起来,将整个乡村的家庭收入向上拉了很大一截。对于乡村产业结构,首先要考察当地气候与土壤环境是不是能够形成农作物品牌,农业至少在五十年内都是乡村的最基础产业。其次还要考虑地理优势、交通状况,切莫照搬照学。要挖掘当地的潜在优势,打自己的品牌,长期坚持、形成规模,建成区域经济,第三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对耕作条件、水利设施、机械化程度,进行山水林田路全方位提升。做到整合资金、集中连片、集中投入、示范带动分村建设,逐步推向全面。在推进乡村现代化的基础上,不但要大跨步地向前,还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
3.4健全乡村文明发展推动文化下乡转型
文明的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之中需要一场全新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面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引导下,结合社会保障的全面建设,将先进的文化与思想带入乡村之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文化建设之中,要能够对传统进行扬弃,吸收好的优秀的,将恶俗恶习全面禁止,要能够创新型的发展,批判性的继承。对本土人才要能够拿得出资金与待遇号召其返乡参加建设,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结束语
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应当以居住环境改善与传统乡村文化的适应性融合为核心,在乡村建设规划中坚持以“美丽乡村”、“宜居乡村”为导向,充分利用创新设计理念优化传统乡村脏、乱、差现象,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对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凸显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经济多元发展的重要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洵,陈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探索[J].中国科技投资,2019(08).
[2]吴正廷,崔继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34).
[3]迟为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低碳世界,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