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系统对日线损进行监测统计的规则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26期   作者:段海燕1 杜旭2 司福利3
[导读] 文章先分析了信息系统为基础日线损监测统计相关规则,包括线损专业术语、日线损统计规则以及日表码采集要求,随后介绍了依托信息系统实施日线损监测统计,包括技术平台支持和相关功能实现,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段海燕1    杜旭2    司福利3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信息系统为基础日线损监测统计相关规则,包括线损专业术语、日线损统计规则以及日表码采集要求,随后介绍了依托信息系统实施日线损监测统计,包括技术平台支持和相关功能实现,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信息系统;日线损;监测统计;规则分析

        引言:线损主要是电网在传输电能的过程中,于营销、配电、输电等多种环节传输中所形成的损失与损耗。线损四分管理包括针对管辖区域内的电网线损采取分台区、分线、分区、分压四种方式融合的管理模式。日线损相关监测统计和问题分析主要是在设置有集抄系统低压台区、公变、专变、10或20KV线路以及各个关口计量点内都可以通过自动化计量系统对日冻结表码进行采集。
一、相关线损专业术语
        线损主要是电网传输电力过程中,于营销、配电、变电以及输电等多种环节所形成的电能损失或损耗,可以分为管理线损和技术线损。其中技术线损主要是电网在传输电能过程中,因为不同传输介质自身物理特性所形成的电能损耗。而管理线损主要是电网在传输电力过程中,因为窃电、抄表、计量以及各种人为因素所形成的电能损失[1]。
        线损的四分管理即针对电网管辖范围内所形成的线损问题采取分台区、分线、分区以及分压等方式融合管理模式。其中分压管理即针对管辖区域内的电网按照相应的电压等级实施线损分析、统计与考核的管理模式。分区管理中需要根据自身电网管辖范围把供电区域合理分成数个行政管理单位,做好线损统计,进行线损分析,形成有效考核管理方式。分线管理主要是针对管辖电网内不同电网等级核心设备,包括变压器和线路等单个元件所形成的电能损耗实施分析、统计与考核管理。分台区管理主要是针对管辖电网内全部公用配电变压器对应供电区域内电能损耗实施考核、分析和统计管理。
        线损率则线损电量于整个电量输入总和中的所占比率。线损理论计算即电网企业结合设备具体参数以及实际测量到的运行数据结果,针对其配电网实施理论损耗计算。无损电量主要是用户承担线损的专用线对应售电量以及趸售电量。趸售电量主要是销售到其他电力企业中的电量。而其他电力企业通常是指和企业联网的相关县级电力企业。环网线路中的间转供电量主要是环网线路于环网开关闭合过程中彼此转供电所形成的电量。跨区域线路相关分摊电量主要是为了能够准确统计分区线损率,把跨越多种供电区域内地线路总定量进一步分散至对应供电区域内的电量。分台区或分线异常率主要是周期内所统计的异常线损线路在该周期内需融入线损比对电路中所占百分比。
        日线损相关监测统计和问题分析,主要是在各个关口计量点、公变、转变以及10或10KV线路、设置有集抄系统低压台区内,能够通过自动化计量系统对日冻结表码进行全面采集,随后通过日冻结表码对日线损率实施准确计算,将监测阀值和日线损结果之间进行有效对比,快速准确发现其中的电量异常现象,掌握主要损耗点的运行模式。
二、日线损统计规则
        日线损相关统计规则如下:第一是线损输入以及输出电量同期,统一计算标准。第二是日线损统计电量电压计输入和输入等级分别在10、10KV或以下,全电网口径作为统计口径。第三,日线损率相关统计主要是以抄表电量传输电量为基础统计日线损率。台区日线损率相关统计工作涵盖整个台区内所有用户日电量。第四,结合日表码对应的三天补抄机制分析,当天统计T-3日线损率。于过渡阶段内,即工作初期或不具备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率先选择七日统计模式,等待相关条件彻底成熟后,能够逐渐发展过渡至三日统计模式、五日统计模式,最终实现每日统计模式。而七日模式下,主要是采集T-3以及T-10日表码对应电量作为日线损率统计对象;三日模式下,主要是采集T-3以及T-6日表码对应电量作为日线损率统计对象;五日模式下,主要是采集T-3以及T-8日表码对应电量作为日线损率统计对象;每日模式下,主要是采集T-3以及T-4日表码对应电量作为日线损率统计对象。第五是在对日线损率实施统计操作中,结合当下实时站线变户对应拓扑关系和线损计算模型实施分台区和分线路日线损监测统计。第六是针对当天改变的运行方式,涵盖合并供电、并列运行、负荷割接、转供电的台区、线路,允许台区和线路之间实施电量合并统计与专供电量移交,确保线损率相关统计结果能够将线损率实际水平准确反映出来。第七是针对跨供电所线路所形成线损实施统计分析,结合电量对应供电单位促进电量有效分摊,保障线损统计结果准确性[2]。
        第八是变电站提供的非生产运行用电,包括三产、基建以及大修等用电方式,以及供电营业场所的实际经营生产用电,可以全部计入对应电压等级线路内,以及台区输出电量。第九是针对那些终端覆盖率尚未达到100%台区以及线路内,需要准确标注出未覆盖终端对应用户清单。针对覆盖后的终端但相关日表码数据完整率尚未实现100%覆盖的台区和线路,需要准确标明尚未采集的日表码数据用户清单。第十是在省级或地市局电网分区相关日线损率过程中,自动化计量系统能够自动供应地市局以及省网关口电力传输总量等超出10KV的电量数据。而对于那些低于10KV的电量数据通过营销管理系统负责采集,并统计相关日表码数据。
三、日表码采集要求
        日表码相关采集要求如下:第一是日冻结表码主要是不同计量点终端在电能表中所存储的日冻结表码。第二是为了有效控制不同终端日电量数据遗失,自动化计量系统如果不能对各种终端中的日冻结表码,可以选择每天的0点0分实时表码。假如依然无法采集相关表码,可以选择相邻时刻对应表码,而相邻时刻误差需要限制在3个小时之内。第三是自动化计量系统需要对不同计量点相关表码数据类型进行准确记录,有效采集表码对应时间,供应给营销管理系统内,方便基层人员实施准确分析。第四是低压居民客户无需考虑单双月对于抄表工作的影响[3]。
四、依托信息系统实施日线损监测统计
(一)技术平台支持
        中国南方电网企业到目前为止已经初步实现了低压集抄以及智能电表全面覆盖工作,也可以简称为两覆盖,全网内的低压集抄以及智能电表覆盖率初步达到100%。两覆盖的建设能够促进数据实现深化应用,为台区、线损等末端电压相关指标监测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从而强化新时期营销改造针对性,有效改善低电压区内的动力电不通、卡脖子以及贫困区域低电压现状,满足用户相关用电需求。智能电表能够针对电表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控,同时将线路中的负荷突然下降或升高异常及时反映出来,降低用户损失,该种精准计量措施还能够辅助用户形成规律性用电习惯。
        当下营销管理依然是按月进行线损管理,无法实现精益化管理,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日线损监测统计相关业务开发,做好线损管理,同时针对相关业务流程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计量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为依托,实现表码推送支撑。自动化计量系统集成方面,系统需要每天提供T-3天的全省用户对应计量表码数据。
        日线损管理离不开基础平台支持,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企业级开发平台,针对服务构建、数据访问以及页面展示等进行了全面封装,辅助应用系统进行全面开发。对于后台应用管理,选择企业级建模理念下的权限管理平台,有效改善后台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开发平台属于一种集外部集成、运行监控、运行支持和应用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相关架构如下:

图 1 海颐企业应用开发平台(HY-UEP)架构图
        如上图所示,开发平台包括运行支撑环境以及集成开发环境等部分构成,而集成开发环境负责提供相应的JAVA开发环境,至于运行支撑环境能够为系统运行提供有效支持,包括任务管理平台、应用监控中心、流程管理平台、统一消息平台以及权限管理平台等。
(二)相关功能实现
        日线损监测统计相关开发功能框架如下:

图 1 功能架构
        日线损相关监测工具功能包括数据管理、档案管理、拓扑管理、电量统计和计算、统计线损计算、同期线损计算、指标管理、线损报表管理等。在数据档案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对高压用户总和、采集覆盖数、低压用户总和、台区总数、采集覆盖数、配电线路、输电线路、变电站相关信息的查询统计。根据台区颗粒度以及线路展示出相应的档案计算信息,深入了解台区下级、线路用户总数和表码实际采集状况、终端实际覆盖状况。电量统计计算方面,包括供电量管理,包括省市县相关线损专责,针对关口对应供电量点对应所属线路台区以及结算例日实施合理维护。计量点相关电量追补工作中,可以联系市场营销部持有的计量点电量追补单于系统补录计量点相关电量数值,随后合理选择补录分元件、分压以及分区关口电量。
        此外,还能够进行供电量、售电量的查询补召、数据检验以及数据漏等。线损计算统计方面主要是分区线损统计计算,用户可以联系区域关口相关计量点档案、电量补录、采集表底数、换表记录等数据针对各个关口定量进行准确计算,此外,还需要对不同电网省营销月度电量发行结果,按照分区计算公式实施线损计算。指标管理,主要是以线损指标体系为核心实施指标考核、执行、设计、预测以及评价等全过程管理,针对省市县各级单位所形成的线损问题实施四分管理,从而促进透明化、自动化和全面化的闭环线损指标管理。指标体系管理方面,相关功能包括分解并下发台区指标和线路、确定基层单位对应线损指标、分解单位线损指标、下发指标、指标计划分解等。
        结语:综上所述,依托信息系统的日线损监测统计能够针对电网线路中的各种电力损耗进行有效监测,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促进各个信息系统实现全面共享,形成四分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相关线损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企业通过日冻结表码对日线损率进行准确计算,对日线损结果和监测阀值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快速准确发现其中的异常电量现象,分析线损突出损耗点。
参考文献:
[1]高志宏,马晓久.基于电采信息系统的变压器台区线损成因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20):214-216.
[2]樊志华.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同期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20.
[3]郑惠哲.基于电能量数据管理的线损计算与异常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