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江1 彭云程2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西安710089
【内容摘要】
本文规划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工作思路及实施方法。并在航材保障过程中予以实践,结合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字: 航材军民一体化,航材保障
0引言
航空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航材保障以军方自主保障为主,未能充分利用、融合工业部门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军地分割局面,为了将传统保障模式与工业部门资源进行结合,提供高效快捷的航材供应,急需形成一套高效、灵活的体系及机制,以解决此问题。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以“军民共享共用、盘活保障资源、优化储备结构、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在原有的保障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实现了“三个转变、三个突破、三个提升”。首先由军方自主采购航材转变为工业部门根据历史保障数据,统计分析提供航材推荐清单,军方评审确定采购项目后由工业部门统筹统购,突破了军方原有采购模式的限制,提升了航材采购的规模效应;其次由军方存储转变为工业部门代储,定期与生产线置换存储,突破了外场保障模式的要求,解决了部队存储航材利用率低、超期处置困难的问题,提升了采购航材的质量效益;最后由原有的加急返修模式转变为代储航材保障、串用批产资源保障、紧急采购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模式,突破了航材返修周期长、效率低的困难,提升了外场飞机的完好率。实践证明,这种保障模式打破了军地各自为战的格局[1],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优势,尤其是充分发挥了工业部门供应链管理及仓储管理中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介绍
航材军民一体化,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军队航材保障系统和地方保障系统有机的综合在一起,转变为一个紧密复合体的过程。军民一体化,既是一种客观状态的描述,也是一种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过程。作为一种状态或目标,是指军队保障主体和地方保障主体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参与保持、恢复和改善装备技术状态而采取的各项保证性措施及相应活动,该复合体具有军队保障系统和地方保障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作为过程,则是指通过装备保障体制改革、相应运行机制的建立和配套法规制度的完善,使军队内部的保障资源和地方的保障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有效整合保障资源,不断提高装备保障的整体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过程。军民一体化模式与国防系统、军队系统的关系见图1。
.png)
图1:军民一体化模式与国防系统、军队系统的关系图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主要是由军方装备仓储机构和装备承制单位的一体化。由军方直接拨付资金,工业部门统一生产、采购、管理“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航材,采取工厂代筹代储航材和紧缺航材服务保障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航材保障。前者解决部队基本供应问题;后者解决低耗航材需求和偶发航材问题,建立军厂双方器材互换机制,通过军方储备和主机厂生产线定期置换的方式,彻底解决部队库存航材积压问题。
2 “航材军民一体化”主要做法
2.1运用成本优化模型分析储备结构
目前,国内军机换装部队普遍存在的初始航材资源需求迫切、新机保障依赖主机厂生产线的客观事实,在保证部队装备具备较高完好率和作战任务出勤率的同时,“航材军民一体化”航材保障,充分借鉴了行业普遍采用的数学计算、成本优化模型,将经济性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过制定高价值航材储备策略,对数学计算结果进行优化、筛选,制定“航材军民一体化”初始航材储备清单。
(1)成本优化模型
航材储备量和因航材短缺造成飞机停场等所引起的费用相互制约,需权衡考虑,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航材供应和库存策略。图2为典型的成本优化模型。
.png)
图2 成本优化模型
(2)计算模型
预测需求量是编制航材供应计划和进行库存量控制的重要工作之一。需求量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供应能否满足需求。按可维修产品和不可维修(或不具备维修价值)产品进行划分,并使用正态分布过程计算模型,对初始航材储备清单的需求数量进行预测。
①可修周转件航材需求计算
飞机上多数航材为可修理件,一般在约定送修时间期限内能够恢复其原有可用状态。当其出现故障或在修理状态的期间需要提供航材进行周转,其计算方法如下:
设S为航材需求总量,它是满足式(1)的最小整数:
.png)
式中:
λR———航材需求量均值;
AN——飞机架数;
UN——产品单机安装数量;
FH——单机在计算时间间隔内预计的飞行时间;
TAT—— 产品送修平均周转时间(包括修理和运输时间,天)。
②不可修周转件储备量计算
设S为航材需求总量,它是满足式(2)的最小整数:
.png)
式中:
λR———航材需求量均值;
AN——飞机架数;
UN——产品单机安装数;
FH——单机在计算时间间隔内预计的飞行时间。
航材需求量的计算立足于统计概念,其应用取决于有关的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和航材管理的有关策略,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结合用户具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正。
2.2运用流程体系建设细化管控方法
(1)航材供应
部队航材部门直接向工业部门提出航材需求,工业部门按需求的项目、数量和时限,向部队提供航材。需求航材超出主机厂代储航材范畴时,应调用批生产线库存进行保障。
(2)库房管理
工业部门统一负责“航材军民一体化”航材的入库验收、保管及发放等管理工作;采取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发放、保管,单独办理出、入库手续,专项使用的管理办法,并对送修和变更的器材予以登记。
(3)状态管理
工业部门负责“航材军民一体化”航材的状态管理,确保航材军民一体化”航材的构型状态与装机产品构型状态一致。
(4)冗余处置
代储航材每24个日历月为周期向军方提供冗余航材处置清单,军方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确认。构型不适用于后续生产线批产飞机的,由工业部门直接将航材发往部队;适用于后续生产线批产飞机的,由军方确定是否继续委托代储或用于批生产线后续装机使用,按照与军方确定的处理意见进行冗余航材处置。
(5)可靠性评估
每年分析评估航材备件外场使用情况,提供定性及定量可靠性分析报告及提高可靠性的改进措施建议。可靠性分析报告中包含备件在外场使用情况、备件可靠性评估、备件故障原因分析以及备件可靠性提升的建议。
3 具体应用案例及取得成果
3.1产生的经济效益
按照20架飞机的机队规模测算,实施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后,采购初始航材备件比民航标准少投入21亿元。后续逐年补充航材投入将大幅减少,且库存航材利用率大幅提升,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3.2产生的军事效应
通过该办法的实施,飞行日、飞行时间、飞行起落明次数显上升,机群的完好率得到显著改善,航材保障效果显著提升。
3.3产生的社会效益
项目在推行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管理模式,该项目的实施经验在后续各类型号飞机的保障中具有成果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也可为其它同类企业提供兼备保障效率和保证效益的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加速了军机保障模式的转化,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带动了整个保障模式的变化。
4 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工作试点实施,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现实要求,是世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趋势。
但是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4.1航材预测计算方法需进一步细化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通过现有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得出的预测航材清单与年度实际消耗仍然存在一定差异,需结合现有GJB4355等通用要求和年度消耗情况、故障发生情况、产品可靠性变化情况,持续改善航材预测计算方法,使得预测清单数据更加可靠。
4.2航材冗余处置方式仍需持续论证
目前,航材冗余处置的方式主要为使用率极低的航材串用到生产线,不适用于生产线的发往部队的方式进行处理,后续冗余处置方面是否可以拓宽处理渠道,例如是否可以在不突破质量体系或军方上位法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采取退回成品供应商的方式进行处置等需持续论证。
4.3需建立一体化保障模式的考核评估体制
航材一体化保障评估工作不仅要考核军事、经济、管理这些保障结果指标,为规范航材一体化保障过程,还必须对航材保障过程进行全面考核,着眼航材一体化保障工作长远发展,注重发现问题,查找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改进提高奠定基础。[2]
5 结束语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有效的提升了航材保障的时效性。在充分发挥主机厂资源集成的优势的同时,探索和研究了服务保障航材与飞机正常生产的关联管理方式;在保证生产与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了全寿命周期航材保障成本,有效解决以往航材保障过程中遇到的利用率低、超期处置困难等诸多问题,实现了军事效应与经济效应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罗伟,伍岳.战储物质“以厂代储”风险评价研究[J],军事物流,2013。
[2] 刘璐,王泉英.航材一体化装备保障研究,环境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