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中的水污染治理方法略论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董炜
[导读] 摘要: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南城分局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被称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之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与生产用水需求不断提升,使得水污染的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问题。本文就此对河道整治中的水污染治理问题展开讨论,在明确水污染危害及成因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希望能够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更高的关注。
        关键词:河道整治;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方法
        引言
        自我国建国以来,中国水利专家们不断运用先进水利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手段,大规模修建水库,创造性地采取南水北调巨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达到前所未有的用水规模,稳定提供了城镇生活、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用水,实现了经济上跨越式的高速发展。在用水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淡水资源尤其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活环境恶化、生活压力陡增,尤其是伴随水环境压力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体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问题,它会直接影响人类社会发展。更严重的是,水环境恶化后,还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最终成为政治问题。因此,解决好水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1 我国水污染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分析
        1.1 水污染问题的成因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各级政府自上而下,集中全国资源来解决主要矛盾,发展经济。为实现快速脱贫,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追求经济总量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水涨船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家现有的财力很难应对水资源量的不足和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其中有自然的因素,绝大部分是人为造成的。例如:城市早期污水管网规划不完善,污水管网错漏接现象存在,没有实现彻底的雨污分流;城市垃圾没有及时妥善处理,遇上降水天气,冲刷出的污染物污染地下水水质等。
        1.2 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1.2.1水体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饮用被污染过的水或者人体表面直接与污水接触,或者食用被污水灌溉的农畜产品和蔬果,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同性质的污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同。
        (1)生物性水污染:不洁的饮用水可引起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如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人类在不洁的水域中进行农业劳作、使用自来水时,水中的病原体亦会通过皮肤或者黏膜入侵人体,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2)化学性水污染:会导致人体遗传物质突变,诱发肿瘤和造成胎儿畸形。具体来说,如会导致人体物质突变的丙烯腈;如砷、镍、铬等重金属无机物和苯酚、亚硝胺等有机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1.2.2水生态失衡
        水生态失衡问题表现为江河断流、大量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地下水超量开采严、水位持续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和自净调节能力下降等。河流的断流范围不断扩大,自然湖泊总数减少,湖泊总面积不断缩小。各地政府对水资源保护和恢复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开发利用,导致后果非常严重。长时间超量超负荷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漏斗区越来越深,并由此引发了比水污染更深层的许多地质问题,例如地面沉降、民房地面开裂等,严重危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 河道整治水污染的主要治理方法
        2.1 物理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方法主要通过溯源截污、清淤疏浚、活水循环、增氧等方式。


        溯源截污可通过源头上实施雨污分流、进行入河排污口整治等方式控制生活及工业污水直接流入河道,同时各排水小区应实现源头雨污分流,确保污水有效接入污水管网,避免降雨期间污水溢流、雨污水混流直排入河等问题;清淤疏浚主要通过清理沉积底泥、减少水体积聚污染物等;活水循环可设置提升泵站、连通周边相关水系等方式,保障水体循环流动;人工增氧是一种阶段性的措施,采用喷泉等曝气模式促进水体复氧,提高河道水体溶解氧。
        2.2 生物治理方法
        以特殊微生物来帮助完成污水治理工作,使这些微生物浸入至污水中,从而发挥其充分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作用,使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当前最常见的生物治理方法包括曝气技术与投菌技术。生物治理方法的显著优势是能耗低与治理成本低,并且能够取得了良好的污水治理效果。所以当前在河道整治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治理方法就是生物治理法。
        2.3 化学治理方法
        化学治理方法是基于化学反应来实现对水污染问题的治理。一般而言,在河道污水整治工作中常用的化学治理方法包括氧化还原法与化学沉淀法两类。如果在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存在部分有机物或无机物很难完成降解时,就会考虑应用化学治理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添加混合剂与助凝剂以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化学治理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快速讲解清楚水中的顽固有机物与无机物。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着显著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药剂,这就使得其应用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还有可能会引发二次污染。所以,对于化学治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非常谨慎。
        2.4 做好预防工作,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要明确的是,必须加大力度做好预防,其次才是治理。“要发展,先污染”这绝非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做好环境同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对现行政治经济制度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予以思考。根据当前实际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来进一步强化对河道污染预防相关工作的投入,明确如果水体遭受污染之后的治污成本是极高的,进而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中环保投资的比重。水体污染治理过程中,不仅仅是治理水污染源,同时还需要对一切水资源的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只有将周边环境都治理好,才能保证水资源不会轻易地受到环境的污染和避免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加深。与此同时,水资源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也要适时展开,如可以在河道周边建设多个人工湿地、氧化塘或者是人工浮床等。只有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其水资源污染问题才能日益减少。
        2.5 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监督,加强水环境监测和事故预防
        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监测不到的盲区和盲点,但违法事实是真实存在的,总会露出痕迹。如果政府和群众联合行动,及时采取措施,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政府需重视群众的举报事件,积极响应群众对环境的诉求。逐步建立环境全时段、全水域监测网络,在各种类型的工厂总排水口及河道沿岸的排污口进行水质监测,以全面反映各时段、各水域的水质变化情况。应用高科技信息技术,自动化远程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新型水质监测仪器等手段,不断完善和提高水环境事故排除的预测、预报等预防能力,从源头上杜绝水污染。
        结语:终上所述,发展经济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恶性循环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中国处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更加重视环境问题。针对河道水污染的治理问题,要充分意识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实际情况着手,做好水文监测,对治理方案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应用多样化的治理方法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此外,还应多做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人口素质,让公众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同时也让企业不敢触犯环境污染这根红线,让我国经济得以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河道整治中的水污染治理方法分析[J].杨美荣,李树慧,肖振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6)
        [2]河道整治中的水污染治理方法探讨[J].朱晓明. 环境与发展.2020(03)
        [3]河道整治中的水污染治理方法探讨[J].王林. 技术与市场.2016(08)
        [4]河道整治中的水污染治理方法[J].张波,欧阳峰. 环境与发展.2018(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