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职"土木工程识图"课教学的几点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王伟伟
[导读] 通过模型制作、游戏设立、扩展训练等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了学生“难想象、烦公式、愁记忆、计算效率低”等教学难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王伟伟
        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通 22653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进步,《土木工程识图》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点,又有实际的操作应用的技能要求,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问题教学、口诀法教学、任务驱动和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模型制作、游戏设立、扩展训练等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了学生“难想象、烦公式、愁记忆、计算效率低”等教学难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土木工程识图";课教学;几点探索
        引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本文以“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为例,基于笔者团队在超星教育平台建设的“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的探究。
        1 组织实施
        根据对往届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识读梁的平法施工图,但是不能定位梁内钢筋,因此我们以梁钢筋模型制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16课时),分为“初体验”、“再制作”、“精出品”三个部分,用“真工程、真图纸、真岗位”的实战演练,实现从泡沫板、电线到完整钢筋模型的“化茧成蝶”。
        1.1 模型初体验(孵化)4课时
        首先通过工程实例引入,将工程人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引入课堂,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之后运用三维模拟软件让学生认识梁内常用钢筋;学生后利用泡沫板和不同颜色的电线建立初始模型,树立三维的空间概念,做到钢筋名称和空间位置一一对应,初步体验模型制作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真实的工程场景,我们来到了实训基地,观看不同梁的钢筋骨架,分组汇报指定梁内所有钢筋的名称、具体位置和形状,然后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确保学生掌握梁内钢筋种类;老师利用三维动画展示如何绘制梁的平面配筋图,学生分组绘制梁的配筋图并进行PK,实现“真工程。
        1.2 模型再制作(化茧)6课时
        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掌握平法制图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平法识读训练;最后通过识读实际项目结构施工图中梁平法施工图,再次分组制作对应工作任务中的实体模型,实现“真图纸”。
        1.3 模型精出品(成蝶)6课时
        在上阶段的模型制作中,对钢筋的长度、构造并没有精进。因此在这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掌握平法构造及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计算出梁内钢筋的长度并最终完成模型的精出品,实现“真岗位”。教学评价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构成,并在超星学习通上实施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三维虚拟仿真软件将二维图纸立体化、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战演练、模型制作的任务实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导学生对理论基础核心知识形成心法口诀,增强记忆效果;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实际项目为基础,达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国家标准图集为依据,建立学生的规范意识;以反复利用的教学道具为辅助,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警示,告诫学生避免疏漏。


        2 “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课堂教学学时不足
        “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是土建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各中职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降低对传统教学的依赖,缩减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学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对“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学时做了大幅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都有所减少,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新课题。在缩减学时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不均衡的现象,有的教师重视理论,而有的侧重实践,这样会削弱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或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2.2 课堂学生参与度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授课知识内容变化较小,常常沿袭固定化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业内的新技术和新动态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体现,教学侧重理论而弱化行业发展,教学长期采用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加之各中职校对教学过程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教师为了尽量减小教学内容和学时差错,很多老师在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下按课件进行授课,教学模式较为死板,与学生之间缺乏灵活互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热情,形成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现象。
        3 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反映出的心态等进行的发展性评价。针对《建筑工程识图》的课程特点,引入“形成性评价”考核机制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视,增加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帮助学生调控学习过程,增强自我认知感,具体考核方式改革内容举例如下:
        3.1 授课环节考核
        增加平时考试分数占比。以本校为例,本校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成绩常规比例为3:7,平时成绩占比较低,不利于完善平时成绩的过程性考核,因此建议平时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调整为5:5,为“形成性评价”考核提供可操作空间。优化平时考核内容及频次。为增强学生图纸识读等能力,宜在平时成绩考核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图纸为基础进行考核,并辅以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深化教学与平时考核的内容。在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由浅入深,层层关联,最终完成整套土建施工图纸识读、以及钢筋工程量计算等内容的考查,让学生在平时成绩考核过程中逐步完成自我认同与教师认同,增强学生自信心。其次合理设置平时考核次数,及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知识点掌握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引入动态评价机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从而实现通过“形成性考核”助力学生学风建设。
        3.2 期末环节考核
        降低期末考试分数占比,避免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等现象,弱化“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优化期末考试内容。将期末考试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对接,在考试前以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纸为基础完成试题的组卷工作,并在考试期间向学生下发该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纸、图集等材料,实现对学生16G图集内容的掌握、以及施工图识读等能力的考核。优化期末考核方式。将闭卷考试调整为开卷考试,即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查阅下发的考试相关材料。学生通过对图纸、图集等材料的研读,完成指定试卷的作答,最终实现期末考核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对接。以上述方式对学生进行平时与期末成绩考核,可有效提升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图纸识读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认识;经过本轮改革,对学生期末总成绩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的总体通过率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
        4 结语
        实践证明,结合笔者团队建设的“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多方式进行线上学习,教师可以节省线下课堂的基础理论讲授时间,优化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提高授课效果。混合式教学能引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注重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混合式教学能帮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尽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以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韩宏壮.“计算机应用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6(3):107-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