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曹庆文 郭飞龙
[导读] 经济增长促使国内建筑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展,作为关键建筑材料的混凝土在各种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曹庆文  郭飞龙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广东省深圳市,518000
        摘要:经济增长促使国内建筑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展,作为关键建筑材料的混凝土在各种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可靠性,为了适应市场对于建筑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混凝土结构施工人员需要正视施工过程中的麻面、孔洞、钢筋等相关施工问题,合理应用钢筋材料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过灌浆、抹平等操作对各种混凝土结构缺陷进行优化处理,并严格按照标准做好混凝土材料调配、泵送、浇筑和养护等工作,为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具有提升建筑耐久性、防水性能、强度以及抗震能力等作用,为了确保建筑各项参数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建筑单位需要做好施工期间的质量把控工作。随着混凝土相关技术、设备、材料的优化改进以及市场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要求的持续升高,建筑单位需要持续引进并推广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用于实现对质量的可靠提升,确保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存施工质量问题
        1.1 混凝土建筑墙体存在麻面和夹渣问题
        部分建筑单位所修建的混凝土墙体存在较多裂缝,但是施工人员对于裂缝问题缺乏重视,未曾及时将施工期间遗留在混凝土表层的各种杂质清理干净,导致夹渣缺陷出现在混凝土墙体之中,对结构质量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部分施工人员未曾对脱模剂的涂刷速度进行合理控制,在施工期间未曾对模板进行润湿准备,施工人员在振捣混凝土的过程中无法将内部的气泡快速排出,种种原因的存在导致混凝土墙体频繁出现麻面等质量问题。
        1.2 配比、浇筑不合理等引发的蜂窝和孔洞问题
        混凝土墙体中分布了大量的钢筋,部分施工人员对于混凝土表层检查不到位,而且在振捣浇筑的过程中对于操作频率未曾合理控制和卸料时未曾合理控制下料高度以及速率,引发材料松散,导致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较多孔洞问题。建筑单位对于混凝土配比计算不合理,容易导致混凝土墙体出现蜂窝现象;施工人员对于混凝土的振捣操作不到位,或者未对模板空隙进行合理封堵,也会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蜂窝问题[1]。
        1.3 材料应用不合理引发的结构支撑效果不良问题
        钢筋对于混凝土结构支撑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建筑单位采用的钢筋材料质量缺陷,其强度性能难以满足施工标准的要求,导致所建造的建筑结构稳固程度不足。此外,混凝土调配人员如果未曾按照标准对材料进行合理配比,也会对混凝土支撑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 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要点
        2.1 合理应用钢筋材料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效果
        为了确保钢筋材料的强度、坚韧性等符合建设标准的要求,施工人员需要做好钢筋补强以及加固处理等相关工作。在对钢筋进行处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将补强材料包裹或粘贴在钢筋结构上,确保其结构性能符合相关设计要求,避免后续出现结构支撑力度不足、墙体裂缝等质量问题。在加固建筑载荷期间,施工人员可以采用预应力筋进行处理,必要时可以采购和应用质量效果更优异的钢筋材料,避免出现建筑安全质量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结构载荷进行测试和计算,根据测试结构结果决定补强和加固处理的必要性以及操作方法。为了确保钢筋的层间距离符合要求,在通过双层或多层的方式对纵向应力筋进行排列时,施工人员可以将直径不低于25mm的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的中间部位。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需要确保钢筋绑扎人员严格按照要求施工,避免出现将梁垫铁替换为废钢筋头或者直接省略相关施工步骤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将梁垫铁等施工技术规范列入施工方案之中,并做好相关施工记录,为后续的结算和追责提供资料支持。
        2.2 采取措施对混凝土结构表面缺陷进行修复处理
        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中大面积遗留麻面、蜂窝、孔洞等表面缺陷问题,建筑单位需要安排人员做好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情况的排查检验工作,及时安排人员对各种表面缺陷问题进行优化处理,避免缺陷范围扩大,进而产生严重的隐患。一般而言,灌浆法可以用于处理混凝土结构表面的各种缺陷问题,施工人员需要通过抹平操作以及材料压实等对混凝土的表层进行处理,并在相应的部位涂抹一定量的环氧粘贴剂,操作时需要确保混凝土与环氧胶泥有效贴合,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2]。针对局部裂缝这种混凝土结构缺陷,施工人员需要对问题区域进行专门的修补处理,无需对整体结构进行处理。在应用灌浆法修复裂缝缺陷时,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水泥压力或者化学法进行灌浆修补。一般而言,灌浆法可以直接填充弥补裂缝,适用于尺寸大小超出0.5mm 的裂缝结构。
        2.3 按照施工标准控制混凝土施工过程
        2.3.1混凝土的拌和
        在拌和混凝土期间,施工人员需要控制各种混凝土原理的比例和添加顺序,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流程开展配比工作,避免出现混凝土质量缺陷。一般而言,施工人员可以对混凝土配比材料的投入次数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将投料次数分为一次或者两次。一次投料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一次将粗细集料和水泥等材料投入到容器之中进行统一拌和处理;二次投料过程中,施工人员则需要在拌和水泥之后,依次投入粗细集料。现场经验表明,二次投料可以获取质量效果更佳的混凝土材料,具有经济实用等优势特点[3]。
        2.3.2混凝土的泵送
        为了避免泥浆在泵送期间损失过大,施工人员应在泵管湿润的情况下泵送混凝土。并且做好对砂浆的管控工作,确保其不会对混凝土浇筑工作产生影响。同时,施工人员需要结合运输距离以及气候温度等情况合理调整混凝土材料的坍落度,尽可能避免出现坍落度高于180mm的情况。此外,混凝土卸料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始终搅拌混凝土材料,避免混凝土堵管导致输送缸无法顺利给出混凝土,影响后续的浇筑施工。
        2.3.3混凝土的浇筑
        浇筑施工人员需要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量、设计要求、运输距离、时间等诸多因素对浇筑流程进行合理分析,并在施工方案中明确各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安排以及相关的施工标准和注意事项。在振捣期间,施工人员可以依靠振捣器等设备完成相应操作,并采取分层浇筑振捣的施工方法,同时做好浇筑时间间隙的合理控制,在下层混凝土凝固之前进行后续的浇筑施工[4] 。
        2.3.4混凝土养护
        养护人员需要对混凝土温湿度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水化反应过于剧烈,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确保混凝土的水分流失和散热效率在标准范围之内。具体控制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表面覆盖、人工降温、洒水等方式对温湿度进行合理控制。
        结语: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单位需要正视施工质量导致的麻面、裂缝等缺陷问题,严格做好钢筋、混凝土原料等各类材料质量的把控工作,合理应用钢筋材料以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稳固性,做好施工期间结构施工质量的排查和处理工作,严格按照流程和技术标准对混凝土进行调配、泵送、浇筑和养护,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符合验收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鹏.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J].当代旅游:下旬刊,2019(10):170-171.
[2]高维龙.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上),2020(19):81.
[3]李庆伟.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工程质量问题的预防及处理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5(49):1-2.
[4]杨春宇,张秀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04):2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