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王月霞
[导读] 小学德育具有主观性、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王月霞
        (河南省项城市教体局教研室 河南·项城 466200)
        
        摘要:小学德育具有主观性、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学科教学、课内外
活动和校园环境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小学德育教学,有利于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
        德育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新时期小学生德育建设的根源,如何渗透运用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仍是需要作出深入探讨的命题。
一、小学德育及其特点
        “德”是政治学和哲学共有的概念范畴,“育”在《说文解字》中“育,养子使作善也” 。即教人向善。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况便已赋予了“道德”的明确含义,他认为“道德”是人们在调节各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涵盖调节各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1]德育一词发展到当代,普遍认为其内容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制等各方面的教育,狭义的德育则专指道德教育。[2]基于此,我们认为,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的教育,小学德育是以小学学校为主要渠道和载体,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与核心而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活动,是整个德育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要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小学生的内在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实现道德教育的功能。
        小学德育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多样化的德育方式,小学德育应与当时儿童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紧密结合,通过课内外活动、学校及班级集会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发挥社会道德观在小学德育中的传授及指导作用。其次是小学德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观察、想象、模仿和创造,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一个主体,必然要在自身的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刚好进行学习和选择,因此,小学道德教育就是要突出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塑造完美的人格。最后是教育模式的实践性,参与生活实践能进一步加深对道德行为的认知,进而转化为受道德主体的道德认同,促成道德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在促进小学生“五育并举”发展中起着推动性作用,尤其是德育建设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育思想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代增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小学生文化品质的有效路径。
        (一)有利于深化“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党的十八大一来,“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党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建设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德育思想对学生未来思想品德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厚的德育资源,早在先秦,孔子就提出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观念被后世誉为“中华十大传统美德”。心理学相关研究指出4-13岁的孩子社会经验少,心智无瑕,此时记忆力最强。如果在这个阶段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可以促进他们与圣贤相伴,通过优秀文化陶冶情操,陶冶审美情趣,无形中提高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同时,也为他们日后道德素养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的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虽然开阔了国际视野,增进了文化交流,但是外来文化对小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基于此,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是新时期道德构建的首要问题,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实施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能促进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加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各科教学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各学科教学所具备的潜在德育能量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教学作为重要载体。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德育的各个学科的课程设计。在各科所蕴含的德育内容中加入与之相对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开展课程教学工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科教学环节,教师结合课堂表现和相关内容,用相关的的优秀传统文化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有效的发挥课堂德育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的作用,可以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育人目标的双重效果。
        (二)在活动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学科主体性道德教育相比,活动性道德教育更具引导作用。在保证基本途径的前提下,在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内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会、学校集会、晨会、周会等各种德育方法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德育过程中的教学和指导作用,以实践活动为重点,运用各种德育方法,形成知、情、意、行统一的德育机制。把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学典礼活动、毕业典礼活动、升国旗活动等形式融入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诚信主题班会的开展、手抄报纸、主题演讲比赛等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播。
        (三)在校园环境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形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因子。首先,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风格、教学空间、班级布局、校园绿化等物质环境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精心设计适合中小学年龄段的内容的校园环境,还可以充分利用室外空间,旁边种植花卉,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校园里摆放我国古代哲学家雕塑,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有学校精神、班级精神等,学校通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树立榜样,用自己诚实守信的言行激励学生,形成文明、诚实、良好的校园风气,同时,在班级内开展讲文明月、讲礼貌月等活动,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班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小学德育工作者应树立中小学德育工作新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全方面,在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发挥各学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在各个学科中注入优秀文化内容,并注重文化育人和实践活动育人,并形成以全方位的德育育人体系,进而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文全.多科学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5(10)
[2]刘慧.小学德育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3]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9(001).
        
        
        作者简介:王月霞(1974.11—),女 ,汉族,河南项城籍,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