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模式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李大操
[导读] 阅读思维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语文知识和实践方法,而是一种融合了意识、方法和习惯的综合性体系。
        李大操
        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镇莫家营小学  441803

        摘要:阅读思维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语文知识和实践方法,而是一种融合了意识、方法和习惯的综合性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模式;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是思维模式养成的重要时期,其对学生未来语文学习和语文综合素养发展都有显著的奠基意义,因此教师有必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有效利用小学生思维未固化的基本优势,及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这也能够帮助学生扫清未来语文学习中的诸多障碍。
        一、阅读思维模式的内涵及价值
        从学理层面来看,阅读思维是一种内隐的、主观性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更强调阅读者本身对阅读行为的理解以及对阅读经验的积累。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定式思维方法,阅读思维模式培养则更强调学生主体思维能力的养成。还原阅读思维的本质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阅读思维的一般模式如下:先阅读文本,定位关键信息后对核心文本意义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反思整个文章,基于猜测、联想、解构、归纳来完善并最终确定文本的内涵,由此完成阅读。根本性的阅读思维模式培养包含两个关键过程,即文本信息识别方法和内涵审思方法,传统阅读教学在后者上存在一定片面性。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模式有如下几点突出意义:第一,使学生有效掌握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其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第二,使学生逐步理解阅读的本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第三,提高学生解决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水平,辅助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模式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发展阅读意识等思维前提
        理解文本信息是阅读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需要两类基本意识的支持,即基于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识别文本中关键信息的意识,以及信息挖掘和加工意识。其中:信息识别是阅读活动中的特殊方法,即以客体化方式同化文本信息的传递过程,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本中一些关键性信息,忽略其他信息;信息挖掘和加工则是从基本语言学知识出发,经历了主观心智加工的文本理解过程,即以主体化方式顺从文本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从而获取文本分离解读时难以发现的信息,其本质是“读者自主带入文本情境后的拟化主体”与“文本本体”间的信息同化。
        (二)培养学生文本内涵思考的核心技巧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理解文本意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想要传达的思想,这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最重要的素养发展目标和应试能力培养目标。阅读思维的第二阶段,即理解文本内涵。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思维模式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文本内涵思考技巧与方法的传授。这一环节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培养文本内涵思考意识,即不断通过外在刺激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创作者意图、文章内在思想等,使学生逐步养成深入阅读思考的习惯;第二,传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方式等关键性文本内涵思考环节的技巧,这也是学生阅读思维模式发展和完善的关键部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需要注意方法传授的全面性和方法掌握水平要求的差异性,即要求学生了解多数文本思考的方法但不做程度要求,同时根据学生多元智能特点等培养学生,使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一类或几类思维方法;第三,开展常态化的文本内涵思考实践,在长期实践中教师逐步减少对思考方法、思考过程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相应经验,逐步强化对文本内涵思考的能力,也由此完善其阅读思维模式。


        (三)构建利于刺激和维持学生思维的环境
        阅读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从“自觉意识”到“自主方法应用意识”再到“习惯性方法应用意识”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完成上文提到的意识培养和方法培养后,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应用正确阅读思维模式的习惯。这其中包括了大量实践和变式思维:实践训练的重点在于训练量,即要转变以往低效的“类朗读”式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去思考和分析文本内涵,应用阅读思维的核心方法,同时也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来让学生养成此类习惯;变式思维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以固化的“套路”去思考和理解文本,从而掌握阅读模式本身,是指内化为自己可以理解、可以灵活运用的熟练方法。
        三、小学语文阅读模式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阅读思考意识培养策略
        小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两个典型状态:一是懵懂的“类朗读”式阅读,在这种阅读过程中学生未意识到需要去理解文章内涵,或者未掌握有效方法去理解文章内涵,因此阅读的对象本质上是离散化的文本;二是兴趣驱动的有思考的阅读,这种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此时阅读的对象才由离散的文本转化为完整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行为进入后一种状态是阅读模式培养的先决条件,而这一条件生成的内在驱动力为兴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文章的兴趣就是培养起思维意识的主要途径。建议教师以如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意识:第一,以个性化解读展示文学之美,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差异化阅读更能够展现出文学创作的巧思,通过类似的差异化、个性化解读更容易展示文学之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第二,以多样化素材构建立体思维条件,帮助学生深入认识阅读思考的价值。辅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去看待、理解本文所描绘的人物、故事,从而对文章有更立体的认识。
        (二)文本思考技巧培养策略
        培养阅读思维模式的核心就在于指导学生形成思考文章内涵的自主意识,并使其掌握关键性的思维技巧和方法,具体到实践中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培养。第一,要培养学生思考文章内涵的主动意识。要在学生具备阅读思考意识后进一步培养其思考文章内涵的意识。第二,细化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技巧与方法,具体应从形象和抽象思维两个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高度适用于初学者文本阅读的思维方法,其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阅读情境,通过联想、想象来自主构建与文章描绘的景象、文章所处时代背景相似的视觉图景,从而使学生在目视文本之时仍能感受到虚拟意境的感染,通过这种思维把握文本之外的信息,从而提炼文本中隐藏的创作者意图或文本内涵,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抽象思维是一种难度更大的阅读思维技巧。
        (三)阅读思维引导与发展策略
        在学生形成了基本思维意识、掌握了基本思维方法后,教师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训练并强化学生的思维习惯,建议教师在实践中将阅读思维引导作为常态化教学手段,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以下两类阅读思维引导方式:第一,设问式的思维行动引导。设问式的思维引导更强调学生对某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实践,即引导学生应用上文总结的具体阅读思维方法和技巧。第二,灵活、多维、整体的思维角度引导。这一思维引导更强调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内涵,从而在实践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分析和掌握某类体裁或特点的文学作品的思维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知识与技能体系发展中最重要的发展性技能,其依赖基础语言知识,又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能力的认识及培养策略[J]. 王平 科普童话. 2019(26)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 吴爱丽. 中国新通信. 2020(03)
        [3]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J]. 裴凤岗. 科普童话. 2019(24)
        [4]对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探究[J]. 朱合平. 当代家庭教育. 20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