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
丰台区卢沟桥第一小学,北京 100165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共同体教学中,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是特别得法,本文主要论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主要有:善于比较、善于联系自己和生活、善于前后文对应、善于朗读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善于比较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二、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在六年级时张同老师将《珍珠鸟》和《小狗与大画家》课程整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
我的预设是比同能比出:两篇文章都是以情动人,且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两篇文章都有对动物细致的描写。阅读此类文章不仅要关注动物的表现,而且要注重人物情感的体会……比异能比出:《珍珠鸟》写作者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变化过程,而《小狗儿与大画家》写了小狗与画家韩美林之间的两件事。《珍珠鸟》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而《小狗儿与大画家》呼吁我们要热爱动物要善待动物。《珍珠鸟》作者的做法和小鸟的表现两条线索,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和谐的画面,而《小狗儿与大画家》每写完一件事,都集中写了美林的感受。
从张同老师的课后反思中,我们不难发现,比较阅读的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所以,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四、善于联系自己和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提炼后的文字表达,是文章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对文章进行理解。当然首先需要从文本出发,在生活中去寻找具体表象,进而在具体表象中感悟语文课文的深刻内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对感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全面深刻的,还是片面肤浅,语文教学时,都应将其尽量开发唤醒激活,使其与讲解内容发生连接,以加深学生学习体验,促成感悟。其次,走向生活,找文本资源,学生的周围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对应的生活资源,可以让学生直接走进生活,寻找文章。
吴淑娟老师在教授《买小狗的小孩》一课时,针对本课重难点“小男孩为什么花同样的价格买一只小瘸狗”做出前设,让学生走进生活,自己去商店买东西。获得购物体验。学生在购物时,体验到:花同样的钱,肯定要买物有所值的商品。如果是一个正常的思维,肯定不会花同样的价格偏偏买小瘸狗。再回到文中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课文中的小男孩却偏偏买了这样一只小瘸狗,并且坚持用同样的价格。这说明文中的小男孩认为小瘸狗和其他小狗一样有价值,并且需要一个能理解它的主人。让学生能够对本课的理解更加透彻。
五、善于前后文对应
这里的上下文,更多的是指相邻的句子,文中相关联段落(可能是相邻,还可能是跳跃的)。单个句子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是,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作者就是靠这样一个又一个句子,联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事物的特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文章的句子之间,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的。因此,读文章,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得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得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
在讲授《詹天佑》一课时,为了突出詹天佑杰出、爱国的品质。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了詹天佑在铁路的修建过程中勘测路线、开掘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路线的相关段落,学生在小组发言中提到:“詹天佑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势,开凿不同的隧道。”我很欣慰孩子能说出詹天佑的因地制宜开凿隧道。可是这节课的重点是突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孩子的发言没能明确体现詹天佑的爱国。于是我想到了在《教师的挑战》中读到的“以课文为媒介,把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如同织物一样编织起来。”所以我引导孩子回归文本,让孩子对照前后文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开凿隧道。这时另一个小组站起来说道:“联系第7自然段,詹天佑因地制宜是为了提前竣工。而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说明詹天佑对祖国的热爱。”当孩子说出这样的答案时,我真的非常为他骄傲,同时也肯定了采用前后文对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六、善于朗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文章,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教师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读书情境,保证读书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
首先,要给学生营造轻松的朗读环境。教师给学生营造平等、愉悦、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对其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可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新鲜、美好的阅读空间。“你的声音很好听,老师真希望你能够动情的读一读这段文字”,“你的理解很到位,可以充满感情的把这段话读出来吗?”教师的爱心、激励和期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给予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
其次,让学生在画面中朗读。画面是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而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就能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享受到读书的无限情趣。如在教学《百合花开》时,为使孩子们体会到百合花的想法,我引导他们仔细阅读文本,让他们从百合的角度说一说为什么要开花。有的学生说:“百合为了开花,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起胸膛。”有的学生说:“百合要开花,是因为它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有的学生说:“百合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再现文章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读起书来更加用情。
总而言之要想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还需要教师长期地引导和鼓励。更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感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